毛益萍 谢旭霞
摘要: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原生儿歌,这对于课堂教学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指向目的清晰可行。笔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把教材中的文本儿歌巧妙地浸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求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环节的流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 儿歌 浸润 德育
儿歌从婴儿时期伴随着母亲的吟唱开始走进儿童的生活,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也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探究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笔者发现四册教材文本中共有37首儿歌,这些儿歌由编写者开发创造,内容比较浅显,或叙事,或明理。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课例研究后,发现教材中的这些儿歌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融合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助力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儿歌浸润法治课堂,助力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笔者将教材中的37首儿歌按照指向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得出教材中的儿歌对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指向明确,夯实认知
在三维目标中,一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要求学生领会或者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教材遵循了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儿歌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班级、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大自然等。
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中的第4课《上学路上》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并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材中的儿歌是这样唱的:“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要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这一首儿歌表达了交通信号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刚踏入小学的学生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这首儿歌,可以巩固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知。
(二)加强体验,升华情感
由于低段学生的认知深受情绪的影响,故而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设计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之外,笔者发现教材中的儿歌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图1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第7课《课间十分钟》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体现为帮助学生明白安全、文明的课间十分钟会更加快乐。因此,在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后,笔者出示课件中的儿歌(如图1所示)。这一儿歌是对课间十分钟的教學总结,学生通过吟诵与理解,对于快乐的课间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情感得以升华。
教材中的34首儿歌都指向了情感目标,这些儿歌大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三)实践指导,导向行为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只是学习知识、体验情感,还在于指导行为。笔者根据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儿歌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设了各类游戏、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创造、感悟,主动构建良好的规范与情感,并迁移落实为具体的行为指导。
以《让我自己来整理》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笔者先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是非:“辩一辩哪些是正确的做法,哪些是错误的做法?”接着,笔者指名学生说出理由,再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做的。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最后,学生汇报,并总结:“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
在这节课例中,笔者利用文本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并延伸至学生平时的生活,再结合教材中“定时整理”和“物归原位”这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的方法,从而养成整理的好习惯。这首教材儿歌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指导,教师把它切实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中,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立场的认识,还进一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历程。
二、儿歌渗透法治课堂,助力课堂环节的流畅
教材中的儿歌相当于一根根小火柴,不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使用,都会起到“助燃”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课例实探,并根据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实际运用与效果,将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37首儿歌进行分类。
(一)一环一歌,串联课堂
观察学科团队对教材的课例展示时,笔者发现成员们在教学时会利用教材中儿歌的指向性,每一个环节可以由一句儿歌来小结,最后整合成完整的教材儿歌。
以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会努力的”第13课《我能行》为例(如图2所示)。
在这一课的教材中有三个版块,即“大拇哥送给你和我”“我哪里还不行呢”“我也能行”,每一个版块都有一至两句儿歌,这几句儿歌指向了每一环节的中心。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各种教学活动丰富这几个版块的内容,也用这几句儿歌贯穿了整堂课。
教材中的儿歌,有的可以独句小结某一环节,有的可以整首重复出现在每一环节中。教师用儿歌贯穿整堂课,指向性更加明确,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中间呈现,承上启下
在课堂教学的中间点呈现儿歌,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这些儿歌既是对上半节课教学内容的小结,又是对下半节课活动的开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校园里的号令》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活动一:神秘的指挥
笔者依次出示校园里的各种号令。如上课音乐、下课音乐、体育课哨声、眼保健操音乐。学生依次猜一猜,并认识这些校园里不同类型的号令。最后,笔者过渡小结,出示儿歌:“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
2.活动二:铃声告诉我
笔者引导学生找一找校园里其他的号令,接着全班交流汇报。之后,笔者播放课件中各种校园里的音乐,师生共探号令作用。最后,教师小结。
在活动一“神秘的指挥”中,笔者引导学生明白神秘的指挥是谁,知道什么是号令,再结合学生平时的经验,让他们知道要遵守这些号令。在活动二“铃声告诉我”中,笔者引出学生下半节课的活动就是去寻找校园的铃声。
上述这一儿歌的呈现,既是对前面一个环节的小结,又清晰地指出学生下一环节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
教材中的儿歌通俗易懂,节奏轻快。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这些教材儿歌,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起到连接作用,对低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过渡方式。
(三)文末提炼,凸显重点
笔者探究各类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教材中的儿歌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末尾进行总结,因为这些儿歌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
以一年級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第10课《吃饭有讲究》为例,笔者板书呈现这首儿歌来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白在餐桌上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小学低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并不能理解并熟记一整堂课的内容。因此在文本的编撰中,编者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儿歌来总结教学内容,呈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再次巩固,并运用到生活中。
一板一眼的纯知识传授课堂是枯燥无趣的,教材儿歌的融入是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笔亮色。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将教材中呈现的儿歌融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再单调、不再复杂。
总之,笔者利用多重时机切入教材儿歌,浸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教材儿歌的熏陶下,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治观念,在生活中提高自我认识,成就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秋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儿歌的巧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9(17).
[2]王小虎.儿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学语文,2015(5).
(作者单位:毛益萍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中心小学;谢旭霞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