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不动产登记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不断完善,办理流程逐步优化,办理时限一再压缩,在登记效率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不动产登记风险也随之加大,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分析房地首次登记时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
关键词:首次登记;风险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 2020) 11-0055-58
收稿日期:2020-09-06
房地首次登记是不动产权利的第一次登记,作为其他登记的基础与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且首次登记专业性较强,错误登记后造成的后果严重,不动产登记机构应认真分析首次登记时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前做出预判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确保登记的正确性与权威性,避免发生矛盾或者纠纷,影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1首次登记存在的风险点分析
1.1办理登记过程中的业务风险
其一,急于求成,过于冒进,致使错件率和诉讼率有所提高的风险。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服务便民化,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3月11日发布了《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通知》(国办发[ 2019]8号),要求全国所有县市于2020年底前将一般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目前,多数地区已把办理首次登记的时限从最初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甚至1个工作日,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但登记机构应注意的是,缩短办理时限不应建立在降低办理质量的基础上,登记机构一旦办理错误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严重的还需负刑事责任。
其二,部分开发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伪造或骗取申请登记的权源材料,以非法手段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的风险。出具首次登记申请材料的部门包括资源和规划、房管、建设、公安等,虽然已采取了官网查询、电话咨询、实地核实等多种手段来鉴别材料的真伪,但因尚未完全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对出现虚假材料的情况仍不能完全杜绝。《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1条规定,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 2010] 15号)第12条规定,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办理房屋登记,给原告造成损害,房屋登记机构未尽合理审慎职责的,应当根据其过错程度及其在损害发生中所起作用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由此可知,登记机构免责的前提是尽到“合理审慎”职责。但目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登记机构应进行实体性审查还是形式性审查尚存在争议,相关法律法规对工作人员如何审核才算尽到了“合理审慎”职责也未明确。实际情况是,登记机构稍有不慎收取了伪造材料,即面临因错误登记被起诉或追责的风险。
其三,对不符合规划部分进行了错误登记的风险。随着房地产产业化的发展,住宅精装修、全装修銷售逐渐在房地产市场流行起来。部分开发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建筑物完成竣工验收后,精装修时擅自改变其规划设计,如将阳台、通风井等改造到室内,其面积作为“可拓展空间”或“灵动空间”赠送给业主,变相增加业主的得房率,以吸引客户促进营销。如此一来实际建设情况势必与原规划批准不符,但《房产测绘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房产测绘成果资料应当与房产自然状况保持一致。房产自然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实施房产变更测量。也就是说,房管部门一般进行现状测绘。部分登记机构采取了选择性实地查看的方式,对绝大部分项目只通过室内卷宗审查来判别实际建设是否与规划批准相符,有些面积较小的部分不易察觉,容易造成错误登记。
其四,部分登记客体的权利归属较难判定的风险。给开发单位办理首次登记的前提是拟登记的权利人确实应拥有该宗土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但实务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详,部分建(构)筑物如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地下人防工程、配套公建等的权属到底应属于开发单位、全体业主还是国家所有,较难判别,登记机构登记时缺乏办理依据。如盲目进行登记极易造成错误登记,引发纠纷。
其五,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动产实施统一登记前,土地和房屋的登记职能分属于国土和房管两个部门,管理和登记政策不完全统一,执行力度有松有紧,产生的未通过规划核实、未进行竣工验收、房地权利主体或用途不一致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实施统一登记后,因遗留问题大多年代久远,类型多样,有些还涉及违规操作、部分材料遗失等,处理起来非常复杂。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各地登记机构虽然通过政府召开联席会协调、部门会商、出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问题楼盘的实施意见等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有些问题尚未解决。
其六,重复登记的风险。在房地分散登记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栋楼仅办理了几层或几户房屋的首次登记,或一栋楼尚未办理首次登记,但该楼部分房屋已转移给了个人的情况。现开发单位来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剩余房屋的首次登记。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地区的房管历史数据尚未与不动产登记数据完全融合共享,使得不动产登记机构工作人员在不动产登记系统中查询到的房屋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对房屋现势产权情况也无从判别,可能会出现对已登记权利的房屋重复进行登记的风险。
1.2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的登记风险
由于不动产登记机构为一新设机构,由国土、房管、农林等多部门人员及社会购买服务人员划转组建而成,成立时间不长,其管理制度尚在完善中。此外,与其他登记类型相比,首次登记业务专业性较强,涉及不动产登记、城市规划、建筑施工、房产测量、地籍测绘等多方面知识,对从事首次登记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比其他登记人员高,但部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尚不能满足登记要求,由于能力不足而致使登记错误。
1.3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的廉政风险
其一,违规收取加急费用。部分企业因亟需进行抵押融资、濒临逾期赔偿购房者违约金等原因,试图通过私下给工作人员加急费用的方式尽快取得首次登记不动产权证书。部分工作人员利欲熏心,造成了“微腐败”问题。
其二,收取好处费违规审核登簿。这是情形最恶劣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多发于社会购买服务人员,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规定,认为自己不是登记机构正式编制,即使东窗事发也可以辞职一走了之,对审核时发现的明显疏漏和错误问题视而不见,致使登记错误。
其三,收取好处费指定服务单位。主要体现为工作人员缺乏廉洁自律意识,在权籍调查环节给开发企业指定测绘单位,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更有甚者纵容部分测绘单位违规收费,加重了企业负担,而企业敢怒不敢言。
其四,违反职业操守,泄露相关登记信息。不止是从事首次登记的工作人员,有权限操作不动产登记系统的工作人员皆存在此风险。个别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欲,严重违反信息安全规定,泄露不动产登记信息,侵犯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如某地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贩卖上万条业主信息,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2进行风险防控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对办理登记过程中业务风险的防控
其一,设置登记质量管理岗位负责登记质量检查、监督和登记风险评估、控制工作。质检人员应专岗专责,定期对已办理完毕的卷宗进行抽查,对抽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记录、汇总、上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方案。
其二,全面推行不动产标准化建设,使登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包括对操作流程、收件材料、审核要点、信息数据等全方位标准化,标准化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到每一个登记细节,考虑到业务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可能详尽地涉及到方方面面,使工作人员能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在有限的办理时间内精准把握审核的要点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三,针对部分开发单位伪造或骗取申请登记的权源材料,防范以非法手段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的风险。一是应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数据整合工作,尽快实现大数据融合与集成,使各部门数据能够互通共享、实时汇交,让虚假材料无法遁形。二是应加强政策宣传,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加大其违法成本。可加强与房地产商会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座谈会、讲座等方式进行法律法规政策宣贯,使登记申请人认识到此类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三是建立完善企业诚信共享机制,在以大数据计算、云储存为特点的移动互联新时代,推进征信建设,建立完善企业诚信共享服务平台,使得企业一旦失信,即处处受戒,无法安身,最终使其“不愿失信、不想失信、不敢失信”。
其四,针对对不符合规划部分进行了错误登记的风险,应加强室内卷宗审核的精细度,识别困难的地方可要求开发单位补充提交规划报建图、施工图等图件进行详细比对。仍存在疑虑的可与测绘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对涉嫌面积不符的地方进行识别,避免把违法违规加建的部分通过登记合法化。
其五,下气力解决部分登记客体较难判定权利归属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登记机构登记时应要求开发单位补充提交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商品房买卖合同等材料,审查相关材料中对权属是否有明确约定。此外,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9月7日公布立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登记法》位于第一类项目,属于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已经施行5年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即将升格,相关立法已经启动。希望能借此东风,在此法的配套实施细则中對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地下人防工程、配套公建等较难判断登记客体的权利归属做出明确界定。
其六,对于分散登记时期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提前做好工作预案。登记机构不能持有“信访一起、解决一起”的态度,应对全区域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将涉及到的问题汇总后建立台账。本着尊重历史、便民利民、信守承诺的原则,对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可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明确。
其七,应尽快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与集成。对于重复登记的风险,多存在于房管部门和不动产登记部门分属于两个部门,使用两套登记系统的情况。在实现数据全面共享之前,不动产登记部门应加强与房管部门的沟通与对接,在办理建成年代较早的房屋的首次登记时,可先行对接房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房管信息系统中对该房屋的状态进行查询,查看是否存在已办理过初始登记或已转移给了个人的情况。
2.2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一,创新培训方式,可在定期组织笔试及实操考试、参加上级部门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如某市登记机构组织筹建了“不动产登记系列讲堂”,汇八方之智,采百家之长,使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大提高。
其二,可通过开展业务竞赛的形式,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如郑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技术运动会,对不动产登记业务进行技能比武,成绩第一名的工作人员将荣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
其三,首次登记业务专业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可邀请规划、房管、建设等领域的专家来给大家授课或座谈,提高专业素养。也可到其他地区的登记机构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其先进工作经验,对一些不明确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
2.3加强廉政风险警示教育,进一步完善廉洁从业制度
其一,可定期开展作风纪律整顿。通过召开廉政教育座谈会、观看廉政影片、实地走访监狱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在单位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其二,增加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成本。特别是目前部分地区登记机构的社会购买服务人员要远大于正式在编人员的数量,这部分人员人职要求不高,工资待遇有限,违法违纪的成本较低。应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如出现严重违纪行为的,将相关处理结果放人其人事档案,令其生敬畏之心。
其三,可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如对系统软件进行优化设置,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受理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办理,无选择性办件儿的权限。如遇特殊情况,需记录下具体情况及理由,并由相关领导签批。
其四,强化监督管理。可设置纪检监察科室,定期开展内部督察,公开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畅通网上举报途径,同时聘请行风监督员进行日常监督。遇到问题及时反应,每周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2.4建立不动产登记责任保险制度
探索建立不动产登记责任保险制度,是提高不动产登记公信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此制度,能有效化解和降低登记机构的责任和风险,为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提供职业风险保障,较大程度缓解工作压力,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够保障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更加方便企业和群众。目前在国内一些地区,如厦门、辽宁、银川、南通、无锡、郑州等地已逐步开展不动产登记责任保险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为工作人员购买登记职业保险。
作者简介:徐映雪,郑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