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是如何备战期末考试或其他重要考试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胡乱准备?还是严格按照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或是有自己清晰的备考思路?
在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记忆力的方法,那么本期与大家分享的则是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制定复习计划,让整个备考过程变得更为可控。
三轮复习理念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都不一样。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而有的则想象力更强;有的精通理科,有的擅长文科……不过,老师能做的就是力求实现全班统一的复习步调。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调来备考,很容易让我们的复习过程变得被动。所以,我们既需要老师的带领和支持,也需要制定自己的复习方案。在此,我们给大家的建议是,至少通过三轮复习来巩固知识。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识记课本基础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来分析全书。自己提前弄懂书中各个概念和要点,然后将整个知识结构背下来。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运用课本知识。我们可以跟随老师的课堂讲解来进行复习,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这样我们就能清楚自己所记的知识是否牢固,能否运用在解题中,哪些知识还要加强。
第三轮复习的重点是,回看课本、查漏补缺。在考前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要回归课本,复习思维导图,同时整理之前完成的各种习题。可以从错题库中将重难点知识提炼出来,有针对性地再次学习。
复习计划图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复习备考的思路图。复习计划可包括四个思考方向:总目标、三轮复习、时间板块和学科分析。
总目标
“总目标”这个主干,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考试时间、距离考试所剩的天数、自己的理想成绩、实现的可能性等等。
三轮复习
“三轮復习”这个主干可以用来规划复习的时间。比如,画思维导图、识记知识需要多长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知识运用与做题阶段?什么时候进行最后的查漏补缺?
时间板块
在时间板块的部分,我们可以将每天的时间进行规划。
比如,早上的可用时间是多少?计划学习哪些内容?晨读还是预习?课堂时间准备怎么更高效地利用?是否准备预习与复习?除午睡以外的复习时间有多少?可以安排哪些学习内容?晚上的可用时间有多少?准备如何计划和利用?周末的可用时间有哪些?如何合理安排等等。
学科分析
最后进行学科分析:每个学科的重点突破目标是什么?提分的关键在哪里?将学科学习的优先顺序进行编号后,哪个是提分最快的学科?哪个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短板学科?等等。
学科分析包括两大部分:主科和副科。每个科目都要思考备考重点以及备考策略。
如语文备考的重点是古诗、古文和阅读,策略是在晨读时记忆古文,利用周末来扩大阅读量。数学备考的重点是熟悉和运用公式,策略是记忆知识结构,并每天做30分钟习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细化每个学科的拿分重点,并标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科。通过分析每个科目的情况,让我们有全局统筹的概念。
最后我们可以在基础图上进行一些美化。比如,补充完整中心部分;为每个主干增加颜色和图标;还可以对关键内容进行重点标示等。
我们可以发现,用图纸做复习计划有两个基本理念:关注三轮复习和动态平衡。在做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思考4个方向:总目标、三轮复习、时间板块和学科分析。
同时,在完成计划图之后,我们还需注意要及时调整进度。比如,1—2周后,当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和计划出入较大时,就要迅速调整策略。最终的目标是:发挥优势,补足劣势,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效率最大化。
人物介绍:
宋莹:思维导图培训师。拥有15年思维导图及脑力开发培训经验。思维导图锦标赛中国组委会成员;第十届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中国组委会副秘书长;博赞TBLI思维导图认证培训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新东方名师堂、清华同方教研院特约讲师。畅销书《思维导图从入门到精通》和《有效学习:成为学习高手》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