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组宣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人们都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前行。然而,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策支持前所未有、投入力量前所未有。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相关经验,四川从实际出发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和制度安排——实施省内对口帮扶涉藏地区和彝区贫困县。
自对口帮扶实施以来,帮受双方同心同向、砥砺奋进,凝聚起合力攻坚的磅礴力量,取得了携手奔小康的丰硕成果。
? 精心谋划部署 不断深化拓展
省内7市、35县结对帮扶涉藏地区和彝区深度贫困县的工作格局正式形成于2016年,但省内对口帮扶、区域协同发展的工作历程至今已有10个年头,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2010年起,着眼维护涉藏州县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部署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藏行动”。第一批援藏干部人才1260人,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与当地干部一道进村入户、进寺入舍开展政策宣讲,走访群众2.5万余人次,为涉藏州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012年起,着眼推进涉藏州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部署实施“7+20”对口援藏。省委安排省内7个经济较发达市投入资金、配套项目,对口帮扶20个涉藏县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建项目,对接需求引资源,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016年起,着眼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统筹推进省内对口帮扶涉藏地区和彝区深度贫困县。在“7+20”对口援藏基础上,全覆盖构建7市、35县结对涉藏地区和彝区45县的帮扶格局,把对口帮扶涉藏州县和扶贫协作彝区县统一于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2018年起,着眼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部署实施全域结对帮扶工作。将市县层面的对口帮扶,拓展至所辖乡村和行业部门,进一步深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民族地区群众的真挚感情和自觉行动。
? 聚焦脱贫攻坚
聚力真帮实扶
今年国庆节,丹巴县甲居藏寨迎来了天南海北的游人。“门前的旅游路修好后,游人变多了,国庆期间,房间全部住满。”寨子中的老资格客栈“甲居三姐妹”老板桂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桂花口中的“旅游路”便是成都市成华区出资2000万元与丹巴县积极共建的甲居藏寨旅游公路。这条路破解了甲居景区旅游开发的交通瓶颈,为丹巴县实施旅游支柱产业、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提供有力支撑,并将带动两个乡、15个村的数千名群众增收致富。
在省内对口帮扶的持续开展下,这样的好消息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我省累计投入资金60.1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300余个,助力涉藏地区和彝区4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改善产业结构、完善质量体系、培育地方品牌、拓宽营销渠道等方面,我省依托涉藏地区和彝区贫困县独特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已累计建成农产品种植基地26.4万亩、养殖基地340个,累計采购、销售涉藏地区和彝区贫困县农特产品价值7.22亿元。同时,面向受扶地群众组织技能培训5.2万人次,带动群众创业就业、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十年来,全省五批援藏、两批援彝共计6275名干部人才,扎根脱贫攻坚一线接力冲锋、接续奋战。他们克服高寒缺氧、条件艰苦、风俗习惯迥异等困难,长期奔走在深山峡谷、雪域高原,与当地干部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在实战中锤炼出一支能战斗、靠得住的过硬骨干队伍。
? 推进全域结对 提升帮扶质效
往年,每逢雨季,美姑县尔合乡乃祖库村村民苏干马衣都会很“头疼”,但自从去年开始,他再也不必为雨季发愁了。“以前进出村仅靠一条不足1米宽的羊肠小道,运点东西全靠肩扛、马驮。遇到下雨,坡陡路滑,摔个四脚朝天是常事。”如今,在乐山市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9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水泥路。更让苏干马衣高兴的是,他和村民们终于告别破烂不堪的土坯房,搬进配套齐全的新居,喝上安全的饮用水,结束了打个电话得往山顶跑才能搜到信号的日子。
坚持全域结对,深化全面帮扶,聚焦产业发展、智力支援、社会帮扶、劳务协作、支部共建、群众工作六个方面重点,我省各地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做到“帮钱、帮物、帮项目”,又“见人、见事、见感情”。
各帮扶地通过创新“众筹”等扶贫模式,既“筹人”又“筹智”更“筹资”。社会帮扶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19年达6亿元,比原计划翻了两番。值得欣喜的是,我省对口帮扶工作逐步由单向帮扶民族地区,拓展为在对口帮扶框架下的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由给钱给物“输血式”帮扶,拓展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帮扶。
风雪高原牢记初心使命,援藏援彝更见劲草真金。一栋又一栋藏家新居、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村民们互帮互助,挪“穷窝”,搬新家。“扎西德勒,我们的新家园!”“对口帮扶瓦吉瓦!”这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激。(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