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点石斑鱼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2020-12-14 09:19彭立成谢郑松阮金盛周绍锋夏道演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水质监测

彭立成 谢郑松 阮金盛 周绍锋 夏道演

【摘要】将平均体质量( 103.6±13.8)g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室内工厂化养殖,进行为期12个月养殖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氨氮含量在( 0.141±0.033) mg/L - (0.174±0.010) mg/L之间,亚硝酸氮含量在( 0.015±0.011) mg/L~(0.086±0.017) mg/L之间,溶解氧含量在(6.52±0.40) mg/L~(7.28±0.62)mg/L之间,化学需氧量在(0.56±0.011) mg/L - (0.88±0.013) mg/L之间,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在(0.032±0.018) mg/L~( 0.054±0.015) mg/L之间,pH值在(7.91±0.035)~(8.12±0.012)之间;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养殖水环境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和pH值相对稳定。

【关键词】赤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水质监测

【中图分类号】S965.334

【文献标识码】A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属鲈形目(Perciformes)、熊科( 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 Epinephelus),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洋鱼类,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了一种高价值石斑鱼养殖品种。目前中国石斑鱼的主要以网箱养殖模式为主,但该养殖过程易感染病虫害,造成养殖成活率较低一般只达到40%。

近年来,随着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兴起,已有学者开展赤点石斑鱼的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符书源等海南省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赤点石斑鱼循环水的养殖技术。周绍锋等进行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的密度为10尾/hm3,养殖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较高。对于赤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过程对养殖水质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针对赤点石斑鱼养殖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开展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鱼:来源于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繁育的体型正常、健康、规格一致,平均体质量为( 103.6+ 13.8)g的赤点石斑鱼。

试验用饲料:采用“海马”牌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45.0,粗脂肪≥6.0,粗纤维≤5.0,粗灰分≤14.0,3.0≥钙≥1.0,总磷≥1.0,3.0≥氯化钠≥0.5,赖氨酸≥2.8,水分≤10.0)。

1.2 赤点石斑鱼的循环水养殖

将赤点石斑鱼以8尾/m3的密度养殖在设有养殖池、平衡生化池(物理过滤,去除大颗粒物)、蓄水池、蛋白质分离器、臭氧发生器、多级生化池(生物过滤,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和紫外线消毒装置(杀菌消毒)等循环水系统中。每天换水量5% - 10%之间,在8:00和16: 00定点定时饲喂赤点石斑鱼,每次饲料投喂量占鱼体质量的2% - 3%之间,并捞取死鱼。

1.3 养殖水质监测

主要监测指标为,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pH值。样品采集、贮存、运输、前处理分析均按海洋监测规范中的方法进行。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处理软件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Duncan)对各个监测项目的月间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对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影响

经监测,赤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在( 0.141±0.033) mg/L -(0.174±0.010) mg/L之间,亚硝酸氮含量在( 0.015±0.011) mg/L -(0.086±0.017)mg/L之间,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含量增加,养殖至第10个月后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表1)。

2.2 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对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经监测,赤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 6.52±0.40) mg/L -( 7.28±0.62) mg/L之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差异不明显(P>0.05)。化学需氧量在( 0.56±0.011) mg/L -( 0.88±0.013) mg/L之间,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增加,养殖至第7个月后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表2)。

2.3 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对活性磷酸盐和pH的影响

经监测,赤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在( 0.032±0.018) mg/L - (0.054±0.015) mg/L之间,养殖至第9个月后活性磷酸盐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pH值相对稳定,在( 7.91±0.035) -(8.12士0.012)之間(表3)。

3 讨论

循环水养殖系统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和可控等特点,是可持续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是全球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养殖技术。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开展赤点石斑鱼循环水养殖,养殖水体巾,水质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pH值均符合水产养殖水质标准,从而再次验证赤点石斑鱼适合进行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养殖水环境的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主要与水产动物的代谢物的不及时清理和堆积有关。逯尚尉等开展点带石斑鱼养殖密度对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点带石斑鱼幼的代谢影响较大。本研究在符书源等和周绍锋等研究指导下,赤点石斑鱼进行循环水养殖时,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养殖密度范围,因此虽然养殖水体中N、P离子虽然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黄大宏等研究指出,适宜工厂化养殖水产动物的水质环境为DO应大于6 mg/L,为最合理。而此次实验通过对循环水室内养殖赤点石斑鱼水环境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DO值保持稳定,均高于6 mg/L,符合室内开展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养殖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控制赤点石斑鱼的室内工厂化养殖时养殖水环境的稳定,笔者建议:(1)可适当的添加有益菌例如大肠杆菌或者枯草芽孢杆菌等;(2)可根据养殖品种的需要和投喂饵料的量加大换水量;(3)利用生态位差混养一些贝类等经济动物,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省平,胡晓丽,刘涛,赤点石斑鱼7个地理群体的AFLP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 (1):56-61.

[2]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5,17 (1):21-26.

[3]周绍峰,黄伟卿,周瑞发,等.6月龄赤点石斑鱼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J].水产学杂志,2015,28 (3):48-51.

[4]陈红燕,许斌福,林能锋,等.赤点石斑鱼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5):687-690.

[5]汪彦情,许斌福,林天龙,等.一例引起青石斑鱼严重死亡的病因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 (2):88-91.

[6]陈晓燕,胡超群,陈偿,等.人工养殖点带石斑鱼弧菌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J].海洋科学,2003,27 (6):68-72.

[7]王永波,符书源,李丙顺,等.池塘养殖石斑鱼鱼蛭病防治实验[J].热带生物学报,2011,2 (1):59-62.

[8]梅冰,周永灿,徐先栋,等,斜带石斑鱼烂尾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热带海洋学报,2010,29 (6):118-124.

[9]符书源,郑飞,韩丽娜,等,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 19):266-267.

[10]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等,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J].河北渔业,2016(2):4-6+46.

[11]郑钦华,三都湾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12]陈军,徐皓,倪琦,等,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研究报告[J].渔业现代化,2009,36 (4):1-7.

[13] Mons M B, Ebeling J M.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M].ltllaca:Cayllga AquaVentures,2007,7.

[14]逯尚尉,刘兆普,余燕.密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代谢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 (2):322-328.

[15]黄大宏,吴江泉,叶存魁,等.环境因子对条石鲷生长的影响[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 (5):23-26.

[作者簡介]彭立成(1971-),男,福建周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工作。

猜你喜欢
水质监测
小型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
水质监测操作注意事项及结果纠错探讨
分析水质监测中氨氮测定的影响相关因素
2014—2016年北戴河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苏州市吴江区2011—2013年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调查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饮用水有毒物质检测
浅谈重铬酸盐法与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基于WSN监测的水质预报系统模型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饮用水中铅、镉、锰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