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服华章,赏明初亲王朱檀龙袍

2020-12-14 07:22蒋群
旅游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常服龙袍织金

蒋群

在山东博物馆『鲁王之宝』展厅里,陈列着两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龙袍。一件为上衣下裳式,一件为上下通裁式,服饰上织有华美的云龙纹。朱檀生于洪武三年,卒于洪武二十一年,所以这两件服饰可以说是明初亲王龙袍的『鼻祖』。

上衣下裳式妆金柿蒂窠盘龙纹通袖龙襕缎辫线袍

服饰为交领右衽,窄袖,直腰。通长125、通袖长218、腰宽48、下摆宽152厘米。分裁的上衣与下裳在腰下部连接,下裳为比较规则的顺褶,接缝处作细密折襇,展开形成宽大的下裳。这件服饰的样式应是一件贴里,贴里是明代服饰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衣身前后上衣下裳皆分裁而制,下裳无马面褶。

服饰的纹饰以领部为中心,由多个云头纹连接勾勒形成柿蒂形纹,在柿蒂形内的前胸、后背和两肩,织盘龙云纹,两两相对,共四条。两袖上织有云龙纹袖襕,纹饰为八吉祥纹,左袖为花、盖、轮、盘长,右袖为螺、鱼、伞、罐。下裳的前后两大片上织有云龙纹膝襕一道。服饰在上衣腰腹部的位置有三组九条平行的辫线。

上下通裁式妆金团龙纹缎袍

服饰为圆领(也称盘领),右衽,窄袖,直身,下身两侧开禊,向外打两个折襇,放摆。通长134厘米、通袖长210厘米、腰宽50厘米、下摆宽120厘米。服饰在前胸、后背、双肩各织一个纹样相同的升龙在流云中戏火球的团纹图案。这件服饰样式属于明代的常服,四团龙纹称为四团“龙补”,所以此服也可称团龙补服。补子是明代官服的标志,分别采用禽、兽纹样来区分文武官员的等级。龙纹作补子,在明初只能是皇帝、亲王、郡王等皇家成员使用,一般在常朝视事中穿着。《明史》舆服志中有“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盘领窄袖袍,腰束带。”这里的盘领窄袖袍就是常服袍,因此朱檀的这件四团龙补常服袍可与他的乌纱折上巾、金镶灵芝纹白玉带配为全套常服。

朱檀这两件龙袍的质地均为缎,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织金工艺中的金线织花工艺。中国的丝织品中加金工艺大约始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南北朝,至唐宋时织金服饰越来越多,织金技术逐渐进入成熟时期,元代时织金工艺的发展达到极盛,明初朱檀服饰采用的就是元代织金工艺中的捻金法。首先将自然金锤打成薄薄的金箔,后裁成细条,以丝线为轴芯,将金箔缠绕其上,加工成“金缕丝线”,织料时作为织物纹饰的纬线。这种金箔的厚度只有2.4~5.8微米,不禁使人贊叹工匠的精湛技艺。采用捻金法织出的织物纹饰牢固,不易脱落,这两件服饰出土前在墓中曾遭水浸,虽历经六百余年,但盘龙纹饰依旧保持着闪闪发亮的光泽,给人以华美的视觉感受。

两件龙袍纹饰的盘龙纹均为升龙,龙头嘴如猪,双眼突出如比目鱼,龙角平伸似鹿角,鬣毛上冲。龙体龙颈细长,身体强健,布满鳞甲,五爪如风车。盘龙的周围遍饰云纹,在流云中游动的龙,动感十足,一派生机勃勃,典型的洪武时期的造型。此时的龙纹是明代龙纹造型中最阳刚的时期,代表了明代早期龙纹的特点。龙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神圣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象,地位逐渐上升,到明代成为皇权、皇威的标志和象征,所以这两件盘龙纹服饰作为皇家服饰的专属品,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丝织品作为有机质,保存极其不易,许多古代丝织品出土时均已腐朽,朱檀墓出土的龙袍依然“健在”,依然在静静地诉说着它们在历史中的华章,它们是迄今为止出图保存下来最早的明代亲王服饰,在服饰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常服龙袍织金
宋代服饰“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
传承传统美食,匠心守护美味——龙袍蟹黄汤包
织金平远古镇
织金大峡谷
以衣载道·修身明德:中小学校服的价值省思与未来趋向
清帝服饰分类述略
1907年晚清学堂服制考
织金洞
花田种画
织金洞外无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