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穷”贫困户的心理扶贫研究

2020-12-14 04:20杨岚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贫困户

杨岚

摘 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刚性要求。如今脱贫攻坚已步入到最后的攻坚期,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人群中就有这样一小部分人,他们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心理上的贫困。可以说就是“不怕穷”,解决好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将是今年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实地调研发现地方基层确实存在这样的人群,无法实现脱贫的直接原因是贫困户常常陷入自身心理困境中无法自拔,其中就表现在心理的个性倾向性上。本文从个性倾向性的三个方面“需要、动机、价值观”入手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解决对“不怕穷”贫困户的心理扶贫问题。

关键词:不怕穷;贫困户;心理贫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刚性要求。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年初,原有的832个贫困县已摘帽780个,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到了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在可喜的成绩背后也不能松懈,据统计,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是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脱贫任务仍不能松懈怠慢。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在贫困人群中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心理上的贫困。这部分人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但惰性思想十分严重,身处贫困反以为荣,晒着太阳等救济,扶贫政策资助能给他们的只能是短暂的脱贫,但一旦脱离政策,随时可能出现返贫,脱贫工作就会前功尽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曾指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这“不怕穷”贫困户的扶贫问题就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全面夺取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啃下这些硬骨头,是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关键一环。

一、“不怕穷”贫困户的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了河南省X市S村进行案例分析。X市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位居河南省前三,其脱贫攻坚工作也成效显著,全市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以下。S村是X市的明星村、省级文明村,经济繁荣,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该村原有10户贫困户,因病或因残致贫,现均已脱贫,但有一户家庭极具有代表性,是“不怕穷”的典型代表,即将面临返贫。这户人家一家四口,均身體健康。张某为一家之主,一直是无业游民,平时偷偷摸摸、游手好闲,没有稳定收入。张某妻子也无业,好吃懒做,拈轻怕重。两人育有一女一子。张某的女儿20岁出头,已嫁人,张某的儿子处于幼儿园年龄阶段。5年前,张某因车祸致伤卧床,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了生活来源,家中住房也因此无力盖完,没有房顶、门窗、地坪等,可谓家徒四壁,屋不避雨。

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张某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政策,成了精准扶贫对象。根据扶贫政策,张家房屋符合危房改造政策,村里立即找施工队为他进行了修缮,为其添加了屋顶和门窗,粉了墙铺了地,解决了住房实际问题;张某恢复健康后,村委为其安排了3年公益岗位在村中保洁,每月有了1600元的稳定工资收入;也为张某妻子在村内工厂安排了浴花厂工人的就业岗位,每月工作轻松且有一定的收入。全家享受基本医疗保障,镇村两级医疗报销达100%,县级以上定点医院报销达90%,慢性病也可报销90%;为其子申请了学前教育补贴,协调幼儿园免除了学费;张家同时享受精准扶贫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每月补助千余元及其他渠道的政策补助等。

在这些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张某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但是,张某却不改本色,仍好吃懒做,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保洁工作干的是双手没沾到过一片落叶。不仅如此,张某还认为妻子外出工作不成体统,挣钱少又丢人,以家中没人给他做饭为由不许妻子再去上班,而对方也正落得不想上班。施工队来给家里盖房子,夫妻二人只在围观,连水龙头都不曾帮忙开一下,一块砖都不曾帮忙拿一下,美其名曰:“是村里让你们来修的,关我们什么事?”每月领到的工资补助全家不到10天就挥霍殆尽,吸好烟、喝好酒、吃好菜,哪种贵买哪个,没钱了就到处伸手要。据反映,村里干部全遭到过张某伸手要钱,一百、二百、五十的都行,不给就骂娘。

像张某这样的贫困户并非个例,有不少村庄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贫困户靠卖自己责任田的土为生,地慢慢挖深了,没土了,就断了收入;有的以变卖家中物品为生,后来只剩下几块砖支着一张门板睡觉;有的有个头疼脑热就打电话给扶贫干部,要求专车接送,医疗费全包;还有的一到冬夏两季就主动住进医院享受空调,赶都赶不走;更有甚者要求扶贫干部帮他去收自己曾放出的高利贷。

这部分人都存在着严重的“不怕穷”思想,全身都懒,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晒着太阳等救济,以自己贫困户的身份获取眼前的小利小惠,为作为贫困户而感到“荣耀”,只愿长做贫困户。这就是典型的心理贫困。如果政府一直补贴兜底,不仅不合政策,也间接伤害了那些辛勤努力生活的村民。据了解,张某这户周围的邻居已多次到村委表达不满:“这样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的人你们还给他弄这么好?”但如果党和政府放任这些人不管,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同时也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今,张某家是符合了脱贫条件,已给予脱贫处理。但随着扶贫补贴被脱去,三年公益岗位到期,张某一家就有可能立马返贫。

二、“不怕穷”贫困户的心理探究

当贫困户长期处于贫困中时,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从心理学上看,贫困的生活状态会使这类人群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导致贫困户最终难以摆脱贫困。有文献研究表明,贫困会导致人产生紧张、消极的情感,加之注意力的限制、习惯性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会使人作出短视、风险厌恶的决策。因此会形成一个循环机制,这种循环使得贫困者更加贫困,最终发展成持久性贫困。调研发现“不怕穷”的贫困户都无法客观评价自己。他们开始对自我进行否定,遇事消极紧张,认为自己事事都做不好,越害怕自己做不好,就更加不愿去做。当他人指出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反应就是“我就这样,你们爱咋咋地”,从而因循守旧、怨天尤人、知错不改、不敢担当、好吃懒惰、依赖他人等。长此以往,使得他们开始对生活不敢有向往和期待,对眼前小惠小利紧盯紧抓,沾沾自喜、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彻底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对贫困户进行心理学分析。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表现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反映一个人与他人不同的精神面貌的最活跃的因素叫作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個性倾向体现了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个性倾向性包括三个主要成分,即需要、动机和价值观。根据贫困发生的内在机理,干预个性倾向性将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三、着力解决“不怕穷”贫困户心理扶贫问题

(一)抓住贫困户的心理需要,营造爱与尊重的环境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中最积极的动力源泉,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强到弱分为7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为缺失需要,缺失需要使我们生存;后三种为成长需要,作为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隐藏着这样那样的需求,每个人都想要追求更多的需要。当贫困户长期与周围的人在衣食住行、社会地位方面都存在差异,自觉不自觉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产生消极情绪,这是典型的心理需要缺失的表现。前期,政府为贫困户修房屋、找工作、找学校等只关注到了贫困户的生活需要,但同时他们也有心理需要,如对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等,相当于扶贫工作只是浸湿了地面,并没有沁入土壤。这些需要在需求理论中属于缺失需要,即是人作为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需求。当缺失需要上的满足无法得到时,就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建立贫困户的主人翁意识入手,从尊重人格开始。从他们的内心需要出发,以爱好为切入点,给他们更多尊重,让他们感觉到被接受、被爱护。同时运用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制度优势,鼓励他们参与到村里事务的管理,以不断增强他们主人翁的身份认知,提高完善自我的动力,逐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在思想根源上提高他们改变现状、实现脱贫的积极性。

(二)改变贫困户对自身贫困的归因判断,提升贫困户的自我效能感

有需要就会产生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需要的满足和动机的产生是相辅相成的。在“不怕穷”贫困户当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脱贫动机不足。面对生活没有规划,遇事投机盲从,关注眼前、不愿掌握实操技能,他们明显没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基本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针对动机的激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即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从事活动时就会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勇于挑战,敢于面对困难,愿意尝试新事物、学习新事物,而效能感低的人则反之。激发贫困户的自我效能感,正是激发他们脱贫动机的有效办法。一是引导贫困户对自我贫困现状的归因判断,帮助贫困户排除对不可控因素上的贫困归因,如自身能力不足、运气太差和外界大环境的影响等。二是以努力奋斗成功脱贫的实例强化努力即可成功等可控归因,以替代性经验强化提升贫困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给贫困户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生活体验,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行为动机

动机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也对动机有导向作用。动机的不足也渐渐转化出贫困主体扭曲的价值观,如安于现状、物质至上、享乐主义、因循守旧等不良价值观,从而容易形成撂挑子、易挥霍的行为方式,最终导致脱贫又返贫。价值观是心理个性倾向性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贫困个体行动的动力,决定着贫困个体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因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是解决贫困主体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是与时俱进科学的价值观,能指导帮助人们明辨是非、认准方向,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以及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输送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贫困个体树立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利用好有效的时间节点,多选择重大节日、庆典会议等民众参加度高的重要时间点;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举办书画比赛、球类比赛、棋艺比赛、牌技比赛、歌唱比赛等有积极带动作用的活动,让扶贫对象充分融入,感受大集体的文化和氛围,引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选好价值典范,充分利用民间传统文艺的传播价值,如戏剧、电影、小品等,寓于其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充分利用全方位的宣传手段,如村部喇叭、宣传栏,配合新时代自媒体社交工具微博、微信、抖音等,全方位引导价值导向;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评选活动,帮扶奖励村中学习、工作努力的个人,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为范,用身边榜样传递正能量,让好价值观动起来;定期举办致富分享会,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普及相应的致富技能和知识,让贫困户有准备有能力走出贫困户行列。

(四)建立专业团队,对心理扶贫做到有的放矢

建立专业心理扶贫团队,对扶贫对象做到精准心理帮扶。借助专业人士与扶贫对象之间专业沟通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了解幸福进取的心理意义,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能够排解生活上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凭着志气真正“站起来”。比如,选派一批具有心理专业基础的基层扶贫干部和教师,以及心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组成心理扶贫小组,为扶贫对象提供心理扶贫服务;根据当地民情,设计采用适当有效的心理评估系统,全面评估扶贫对象的心理现状,进行分类管理,使心理扶贫做到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对于扶贫对象所表现出的共性心理问题集中帮扶、集体帮扶,对于扶贫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问题具体帮扶、一对一帮扶,对于扶贫对象表现出来的常见现象制定统一流程的规范化心理扶贫操作手册,使心理帮扶工作高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扶贫工作是一个最近距离贴近民生疾苦的伟大事业,在扶贫中用好心理学这把利剑,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在这场硬仗中,能掌握好这把利剑,使之作为啃下精准扶贫最后硬骨头的突破点,方能一举切断贫困循环,使贫困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满脱贫。

参考文献:

[1][美]戴维·霍瑟萨尔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第4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5-01:507-508.

[2]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www.cpad.gov.cn/art/2020/3/6/art_624_114021.html.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河北永年:超70%贫困户至少三重产业带动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真心帮扶贫困户的“甜蜜事业”
加价收购贫困户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