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社会,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众多企业乘着东风做大做强,但是在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之下,每年有高达32%的企业淘汰率,中小微型网络科技企业中更是超过90%都难以撑过第一个五年,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的波动和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所致,目前本文从我国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工作实践的经验,给出优化企業内控风险管理的一些建议,并结合X公司的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给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5-0073-03
一、引言
企业在市场当中,受到市场变化规律的调控和影响,在盈利的同时,承担着经营的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人员,一旦风险发展成为事实,轻则使得企业产生损失,重则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一些风险因素的爆发,导致企业的一蹶不振,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而企业的破产倒闭,不仅仅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更是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失业而可能给社会的安定造成影响[1]。而对于企业来讲,增强内部控制、加强风险防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二、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内部控制内容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内部管理工作,其涵盖的层面非常广泛,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讲,都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更加重视利益,本身的思维陈旧落后,对于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没有经验心得且心怀轻视,这就导致了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针对的就是员工的纪律和财务问题,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所以内部控制的完善性不足;第二,一些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人力资源捉襟见肘,没有单独的内控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主要依靠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兼任,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内容残缺不全,执行效果也是五花八门;第三,一些企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中的中高层人员都是自家亲戚或者跟着领导者白手起家的兄弟,在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人情关系网络十分复杂,内部控制工作遭到诸多掣肘,举步维艰,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当然,上述三种情况是我国的中小微型企业当中常见的内部控制内容不健全的问题,实际上的情况当然并不是通过这三点就能概括的,内部控制内容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大量的死角和盲区,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隐蔽的角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风险[2]。
2.内部控制中缺少风险管理内容
企业施行内部控制,最为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降低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对风险的可能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更加注重的是对员工行为的约束,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员工的忠诚度,更加主要的是,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手段主要集中在当员工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之后,要进行什么样的处罚这个阶段,这是典型的事后处置手段,也就是说,当内控机制生效时,风险已经发生,公司的损失无法弥补,风险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虽然这样的奖惩机制对于员工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尺度难以把握,具有严重的双重标准情况,导致了实际上企业内部的员工内与企业的内控制度了解过低并对员工缺少警示作用。除此之外,企业的管理者对于风险管理方面缺少认知,主要是专业技术水平的欠缺,在内部控制当中融入风险管理内容,需要对企业内部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的范围涉及面较广、学科交叉严重,对于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在人力资源招聘方面没有风险评估意识,因此企业内部缺乏这样的人才,对于内部风险的把控仅仅停留在避免员工监守自盗、避免管理层公款私用、避免员工泄露公司秘密带来运行风险的层面,不能很好的进行风险的防控。最后,是领导者的思维僵化、观念陈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低,不能将内部控制与外部风险相联系,将两者割裂来看,导致了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的防控(尤其是外部风险)几乎无能为力。
3.内部控制缺少良好的环境
不论是什么制度,想要顺利的施行,就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当管理者和员工都十分重视内部控制的时候,内部控制的执行才能够顺利,员工在管理上也愿意配合,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来讲,内部控制所处的环境可以说十分恶劣。首先,是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重视,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制定者是领导者或者管理者,但是往往他们却成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带头破坏者,制定制度,并不是因为内心里觉得内部控制有多重要,而是盲从于其他企业,至于是否应该严格执行,则有其他的想法。还有一些管理者,甚至认为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导致员工的对立,影响了自己的亲和力,因此团队内部组织松散,公司的内控制度无处应用。其次,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较差,上行下效之下,普通员工对于内控制度往往也都是嗤之以鼻,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之下,一旦有领导严格实行内部控制,还可能引起反抗,造成内部的分裂和对立,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3]。
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缺少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能够顺利实行的保障,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讲,由于规模的限制,导致了人手的不足,并没有专门的监督和内部控制部门,这样的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也有监督制度,但是缺少监督主体,即便企业内部出现了违反内部控制规定的行为也不能及时发现,员工渐渐出现侥幸心理,多次违规操作,中饱私囊、收取回扣等,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监督制度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规模的限制,另外一方面,也存在监督者独立性的矛盾,对于小型企业来讲,企业的领导者权威巨大,与企业的利益最为相关,是天然适合的监督者,但是领导者对于基层工作内容了解有限,因此难以胜任监督者的身份,一般会将监督权下放到各个部门的中层和基层领导身上,但是在各个部门内部,这些人不仅要受上层管制,还要笼络下级人员,因此常常出现狼狈为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监督机制的缺失,令内部控制几乎形同虚设。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般来讲,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的内容很多,基本上涵盖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员工管理制度、董事会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人力资源内控制度、采购内控制度、产品质量内控制度、内控监督制度等,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限制,这些制度并不是全都生效,例如中小型企业的老板一般是独立投资人或者合伙投资人,没有董事会制度,比如小微型企业的主要盈利手段中,并无投资项目,就没有投资管理制度,比如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产品为科技服务,成本主要是人力资源成本,产品质量的内控制度就要相应调整。也就是说,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要将所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罗列在企业的规范和章程当中,而是根据企业的发展、业务类型、规模等自行选择内控形式,确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不断的反馈和调整,以此来建立最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在风险管理中有所助益的内控制度,这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4]。
2.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风险,而在企业内部,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和防控意识,想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就要让管理者清楚的明白风险的形成、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率先的重视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才能从整体上正视风险并主动的去防控风险。企业常见的风险主要包括决策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市场运行风险、内部舞弊风险、人事风险、投资风险等,实际上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上述的这些风险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良好的控制,例如决策风险能够通过企业内部更加完善的审核、评估制度的建立来冲淡,即企业的决策不再是领导者一个人说了算,所有决策都要进行风险的评估才能通过[5];比如产品质量的风险可以通过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制度来降低等。也就是说,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逻辑,风险的存在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能够带来巨大的威胁,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抵消风险的发生,当人们的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然而然的就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3.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如上文所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想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就要优化企业内部的内控环境。首先,应该增加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领导者要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当中的重点不断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让全体工作人员都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应该对工作人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和宣教工作,让员工明白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更是为了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避免风险的发生,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该主动的维护和支持内部控制制度;最后,还应该在企业内部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调查显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当企业内部人人讲诚信的时候,员工的职业道德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避免了在人力资源管理、采购、财务等工作中出现舞弊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内部控制的效果,减轻了内部控制的工作强度[6]。
4.加强内部的审计和监督
内部的审计和监督,能够有效的发现内部舞弊情况,给别有用心的人敲响警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内部控制制度[7]。企业的发展,围绕着利益的纠葛,在采购、人力资源、营销、生产、财务等工作环节中,都充满了利益的诱惑,不能保证员工不会为了利益不铤而走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显著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的监督和审计制度的缺失,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加强内部的审计和监督,增强审计和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小,还可以引入外部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样能够减少企业内部人为的舞弊行为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合理的发展[8]。
四、案例分析
1.X企业介绍
本次案例介绍的X企业,是我国知名的连锁零售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商家沃尔玛打入了中国市场,以快速的物流响应和“天天有平价”的销售理念迅速的俘获了中国消费者,在我国的市场迅速蹿红,连锁销售模式的优势一时间毕露无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一些零售商家也看准了连锁经营模式的好处,X企业就是典型的一家,其成立于2000年,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开设连锁零售店铺52家,不過在2009年年底,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给X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再加上其销售理念和模式多为借鉴沃尔玛,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市场的波动,一度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多家连锁门店纷纷关闭,X企业也陷入了多年的沉寂。本次研究以X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加强内部控制前后企业的变化。
2.X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X企业的表现低迷,与其内部控制松散、风险管理意识差有直接关系,既有次贷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也有工作人员的舞弊带来的内部风险。在出现这些风险之前,由于X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存在问题,导致了当风险到来,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总结起来,X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董事会制度控制不当,带来了决策风险,X企业有自己的董事会,但是总体上是董事长一人说了算,董事会制度名存实亡,在定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战略充分评估,完全照搬沃尔玛超市的形式运营,当危机来临,供货商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其次,企业的采购控制存在问题,作为零售行业,虽然X企业有部分产品是自营品牌,但是大部分的商品以采购为主,为了实现平价销售策略,采购过程中主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忽视了质量,采购人员收受回扣,与三无小厂家合作,给X企业的声誉带来了影响;再次是财务控制,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次贷危机时期,部分款项账目存在问题,而且大量的应收账款变成坏账、呆账,导致企业的资金供应链条数次断裂,正因此,多家门店被迫关门歇业;最后是人才控制制度存在问题,作为零售行业,对于营业员的要求较低,但是熟练的售货员和理货员还是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对于基层员工的关爱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导致了部分岗位员工流失严重,重复招聘过程中带来了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
3.对X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综合上面的分析,结合工作实际,给X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合理运用董事会制度,加强对董事会制度的控制,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董事会应存在轮值董事,对董事长的决策应该有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发展策略符合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其次,增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尤其对于采购人员,制定规范的制度并加强监督和执行,确保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商品质量;再次,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闲置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施行备用金策略和资金计划策略,确保资金链条供应充足,合理开辟融资渠道;最后,加强人事管理,增加员工关怀,增强员工粘性和忠诚度,避免有经验的员工流失。
五、结语
对于企业来讲,面对风险就可能存在损失,而在市场当中,往往风险与收益并存,因此,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就不得不直面风险,通过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风险进行防范,降低了企业的损失,确保企业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青.新常态下内部审计防范企业风险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12):73~80.
[2]刘新闻.风险管理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内控制度的实施与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7,(09):248~248.
[3]卢先治.企业内控管理现状及其改进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3):29~29.
[4]隋吉香.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防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146~147.
[5]秦玮玮.内控制度建设对防范企业运营风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9,(07):86~87.
[6]张弘伟.高新技术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风险防范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22):27~28.
[7]陈鑫.关于烟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重点研究[J].财会学习,2016,(16):239~240.
[8]郭艷.创新内控监督方式,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思路构建[J].中国市场,2019,(34):188~189.
作者简介:
胡志宏,供职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