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言
继4年前动情地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之后,没想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还专门去了故事的发生地汝城县沙洲村,由此再次让人们想起了故事的主人翁之一徐解秀老人的那句话:“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沙洲村之行,绝非临时起意,更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深远的考量。即一方面,前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收获了有目共睹的一系列成果,但践行初心和使命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站在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命题这一高度,不断巩固与深化,继往开来、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处于关键期,越进越难、越进越险之时,越发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于此,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成为必然,更要求党员干部铭记“半条被子”所带来的启迪,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启示一,党员干部为官从政、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应该、也必须始终与党的初心和使命对标对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事实也是如此,三位女红军战士原本只有一条被子,且一路上风餐露宿,被子必不可少。但看到徐解秀老人家徒四壁,连被子也没有时,毅然绝然地留下了半条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跃然而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言而喻。今天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条件早已超越了徐解秀所处时代,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决定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绝不能自以为大功告成,兀自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深刻领悟“半条被子”的内在意蕴,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竭力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方面让群众满意,进而体现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启示二,党员干部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在党护党,应该、也必须恪守群众观点,视群众路线为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由“半条被子”中徐解秀老人的感言可以窥斑见豹、见微知著,即为何红军长征途中非但让敌人打不垮、灭不掉,反而队伍越来越壮大、战斗力与日俱增?无他,一路上有群众自愿参加红军,一路上有群众甘愿“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言,共产党人从来不是什么天兵天将,其神功神力大抵来自于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今天前行途中既有“黑天鹅”扑朔迷离,也有“灰犀牛”咄咄逼人,群众路线不但没有过时,相反更显必要与重要,要求党员干部永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情谊,从群众那里汲取智慧与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克新的“娄山关”与“腊子口”,进而让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执政后的最大优势越发凸显。
启示三,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为民造福,不能、也不应该似是而非想当然,“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得其大者兼其小”,首先立足于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应该看到,当年徐解秀老人处于深度贫困之中,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有许多,但当务之急则是夜里的取暖有基本保障。由此,半条被子无异于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满足了老人的急时之需、非常之盼。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也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今天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一方面要聚焦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盼,使之有稳稳的保障感、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应适时进行服务内容与方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其与群众变化了、变化着的需求无缝对接、有机衔接,让群众有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概而言之,就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而不能盲目被动、无所适从,更不能闭门造车、主观臆断。
此外,“半条被子”内涵深刻、寓意深远,还在于其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活生生的事例感染人、教育人,要求用学术讲政治的同时,也须臾不能忘记用故事讲政治。不忘本來才能开辟未来。实践表明,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红色故事分门别类地提取出来,有针对性地向党员干部传输,就能使其念兹在兹,最终转化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强大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