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自然,意境超远

2020-12-14 04:36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湘水隐者岳阳楼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  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诗八句四十二字,因为其中不少词语的重沓咏歌,便觉得声韵流转,情怀摇漾,含意深厚,意境超远,应当说是歌行中的上品。

这首诗的引人处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扑人。诗人送刘十六归隐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的。

天宝初年,李白怀着济世之志,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虑到将来的去向和归宿。这时他送友人归山,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感情,而是渗透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因而感情喷薄而出。

这首诗选用的表情途径极为别致。诗命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超凡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不需费词,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不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入楚山里”,随他“渡湘水”,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我们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胡应麟说“诗贵清空”,又说“诗主风神”(《诗薮》),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作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正是体会到了这一妙处。

这首诗歌运笔极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称地,不直言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协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择字之妙,一语双关。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汉代王逸注云:“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这里借用这一典故,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之地的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无限感慨。“白云堪卧”,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也含有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此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适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统一。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真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經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⑥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释】

①坼: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使不坍塌的构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边境,边疆。

【思考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去国怀乡。           (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

(3)加筑六丈有奇。       (   )

(4)皆视旧制有加。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之势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以御水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5.回答下列问题。

(1)从【乙】段哪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2)【甲】【乙】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湘水隐者岳阳楼
登岳阳楼
寻隐者不遇
孙高华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谐谑狂放类
湘水畔(组诗)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寻隐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