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军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治沙试验站,陕西 榆林 719000)
榆林地区属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范围内,其也属于生态脆弱区和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整体面积较少,并且由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化工模式,导致其植被的覆盖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方面的影响之下,导致其植被沙化较为严重,因此必须对其植被沙化的原因和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出重要的治沙造林措施,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榆林区的地质构造属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凹地,地势平缓,并且其属于毛乌素沙漠的南部边缘,主要有沙丘沙地类型,同时中小型地貌种类较多,其中小地貌有风沙滩地、风蚀梁峁、梁岗和风沙梁岗等;中型地貌有风沙盆地、沙化黄土以及风沙沙滩等。为了治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流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地,河谷阶地以及湖盆滩地盖沙黄土地四种类型。在此区域内部,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沙丘[1]。
榆林的沙区天气寒冷,降水量不懂,无霜期很短,但是日照时间较长,一般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593.5~2914.4h之间,且气温变化较大,春季比秋季气温高,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另外刮风的时日比较多,风速较大,一般都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受到干旱、风沙、霜冻等气候的影响,导致植被面积逐渐被沙化。
在榆林沙区的土壤类型较多,以长城为界北部多为流动风沙土,其次是淡栗钙土、草甸土等;南部多为黑垆土和淡灰钙土,其次为流动风沙土。除此之外还有幼年土和水稻土等。风沙土是沙区的主要土壤,约占 80%以上,丘间低地主要为草甸土;滩地多为黄沙土、黑沙土,也有盐渍土和沼泽土分布,沿河两岸还有水稻土。
一般在榆林地区的植被都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植被带,主要以沙生草和灌为主,一般治沙所需要的乔木有榆树、水桐等,灌木由沙柳、乌柳、拧条以及枸杞等。而草类一般以沙蒿为主,这些都是防沙的重要植被[2]。
虽然榆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干旱,但是其沙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水性,这样很容易产生湿沙层,如果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可以使当地的苗木成活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为了能够在降雪量少的时期使沙丘造林得到成功,必须解决种植苗木根系深度的干沙层。首先在冬季雪融化之前,利用人工通过一定的比例将沙地表面的雪堆积成堆,当雪堆的雪全部融化之后就可以进行造林活动。另外也可以在冬雪完全融化之后,利用挖坑的方式进行树木种植,并且所挖的坑需要将干沙层全部挖透,坑内直径保持在60cm。在种植苗木期间需要先将坑周围的湿沙全部填入到土坑内,然后进行踏实,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干沙回填,避免出现不良的状况。
截干栽植是利用一定方法将部分枝干除掉,然后再进行科学种植苗木工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地面水分蒸发,还能够将水分和养分都集中在树芽上,进而使靠近地面的树芽得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提升树木的存活率。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根系对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减少地面水分的消耗,促进苗木的生长。一般在截干栽植技术的应用中,需要对截干的高度进行选择,一般会根据苗木生长高度来决定,普通留干与根部保持20~25cm的长度较好,在截枝的时候需要将其保持在10cm到15cm之间[3]。截干栽植技术对于一些遭到特殊原因而引起的苗木根系受损或者苗木失水方面的问题比较有效,运用此种技术可以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在百分之70以上,由于榆林地区在春季末夏季初期间大风天气较多,因此如果截干过低,会使树木的萌芽在风沙的破坏下致死,所以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有效调节截干高度。
该技术对牲畜伤害不高,一般会用在一些耐风沙效果、耐干旱和耐高温的苗木种植中。在榆林地区一般会选择萌发力强的杨树作为该技术主要苗木。在高杆的选择方面,一般会选择树龄在三年到四年之间的粗壮枝干,并且长度在2.5~4m之间、小头粗在3~4m之间、大头粗在4~6m之间为宜。林外为了有效的保证林木的存活率,通常会在清明节左右时期砍下数值,将大头浸泡,等到在树皮上看到浅黄色凸起或者白色凸起之后再进行栽植作业。
对于榆林地区植被种植而言,需要对其地区的特点以及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的种植情况与植被的生长情况选择适合的治沙造林技术,促进榆林区域的植被生长,有效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