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华
(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福建 三明 353300)
这种病的病变位置始发于松树的芽开始,会使叶针产生磨砂变黄的现象,然后导致针叶最终变红、变褐,直到最后树木的枯萎。这种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8月至11月,持续时间3个月左右。
松毛虫害是较为常见的虫害,它会影响马尾松的健康生长,松毛虫的幼虫主要以群居的方式存活,它们一般会侵蚀针叶的顶端,如果幼虫存活至4龄,会有较为稳定的生命力,会以残食松树为生。
松苗叶病主要以黄色斑点的形式逐步扩大,并且最终导致松树的逐段枯萎,松苗叶病颜色暗黑,在病斑上有纵行排列的小黑点,病叶往往短时间不会脱落,这种病主要在9-10月份爆发。
为了达到全面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目标,保证马尾松林的安全生长,还要采用混交林的种植方式,通过多样性的森林植物达到有效遏制马尾松病虫害泛滥的目标,进一步改善马尾松种植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肥力,以及发挥多种林木的生长作用。在混交林种植时应当合理的转换树形,采用带状或块状的方法提高林分的质量。例如,根据福建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杜英、香樟等,还要根据马尾松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确定具体的种植形状。
应当及时的向村民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不仅要向广大的村民讲授马尾松病虫害的环境、经济等危害,还要向村民介绍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从而让更多村民加深对马尾松病虫害的认识,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当中,达到有效动员力量控制马尾松病虫害的目标。加强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形成综合性的防控体系,才能提高马尾松病虫害的控制力度,当前应当通过有效的自媒介达到传播相关知识的目标。不仅要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还要广泛的布置宣传,以及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高马尾松病虫害防治宣传的有效性,及时的把相关的防治信息下发到村民手中,提高阶段性的马尾松病虫害的控制有效性。
马尾松病虫害有一定的规律特点,只要全面加强马尾松病虫害的监控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马尾松病虫害的爆发风险,减少因为防治不足造成的伤害。首先,建立地区性的马尾检病虫害的防治监测体系,根据实地情况采用针对性的监控措施,特别是对经常发生病虫害的地区开展监控工作。其次,加大区域性病虫害的普查力度,积极的收集当前病虫害的信息,分析以往马尾松病虫害的历史,尤其掌握福建区域林业病虫害的特点,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指导意见。根据当前流行的马尾松病虫害的现象预测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找出马尾松病虫害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进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全面的收集松林信息,做到综合实时判断马尾松病虫害风险的目标。
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主要让位于生物防治技术,应当根据地方马尾松的种植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在绿色环保的理念下提高马尾松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例如,合理的使用物理技术手段,适当的控制化肥的比例,切实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优化马尾松的种植环境,从而达到全面、具体、细致防控的目标,消除各种病虫害的潜在风险,在防治过程中应当针对病虫害的程度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便于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效率。
松苗叶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育苗环境,提高苗木本身的抗病能力,针对苗木情况采用辅助药剂灭菌。例如,可以采用苗圃轮作的方法,彻底清理冬季的病苗,减少菌源对苗木的影响。应当把病株从深土层当中及时清理,注重增加基肥的施肥量。夏季还要提高灌溉率,保证灌溉浇水至苗床深处。为了保证苗木有较好的生长环境,还要及时的除去弱苗,保证苗木有更好的养分吸收空间。
松材线虫的危害最大,而且防治的难度较高,一般松材线虫病仅40天就可以使马尾松枯死。为了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控的质量,需要研究松材线虫病的发病机理,掌握松材线虫病的源头,以及松材线虫病的繁殖规律,然后根据这些特点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加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主要采用生物方式,针对松材线虫的多途径传染做好清理工作,应当及时砍伐清理病树,把感染的树种集中起来用塑料袋密封,然后运用甲基溴加热处理。
松毛虫的防治主要从松毛虫的生物特性出发,搭配使用生物与化学方式达到防治松毛虫的目标。可以调整混交林的建设方式,在混合树种种植时考虑引进板栗、木荷或香樟树等。具体可以利用松毛虫的向光性特征进行防治,通过覆盖性的光源达到消除松毛虫的目标。生物防治主要采用芽孢杆菌或病毒注射,或者运用马鞭草或菌粉喷雾进行控制。以及使用化学方式控制密度较大的松毛虫,通过烟雾油与柴油混合,达到有效抵制松毛虫生长的目标。
马尾松病虫害的防治应当建立综合性的防控体系,全面加强马尾松病虫害的监控,针对不同的季节,马尾松病虫害的规模,以及马尾松病虫害的特点达到有效进行马尾松病虫害控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