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瑶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农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气象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分析农业生产地区的气象灾害情况,对症下药,有效降低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干旱是内蒙古自治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具有常发性特点。干旱具有持续时间较长、持续范围较广、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以及危害严重的特征,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考虑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条件,环境因素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巨大,干旱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收成。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因此经常会出现干旱情况[1]。
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全年的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经常会有时间短、强度大、影响小的暴雨天气出现。内蒙古自治区很多地区的防洪标准相对较为低下,很多防洪设施以及相关的防洪措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暴雨较为集中的天气易出现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雨涝灾害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在每年7—8月发生。
春季和秋季是内蒙古自治区出现霜冻天气最为频繁的时期。霜冻灾害会直接使植物的表面温度下降至0 ℃以下,导致植物体内的水分冻结,致使植物内部水分渗透出来后,原生质胶体凝固,从而造成植物死亡。地形、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霜冻灾害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霜冻灾害提前出现,将会导致作物大量死亡,当年的农业产量将受到致命影响。同时,如果霜冻天气延长,同样会对于农作物生长造成致命性打击。
冰雹灾害具有局限性和时长短的特点,但冰雹灾害出现的同时会伴随降温、雷雨以及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到来,不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而且会对人们的出行、通信、电力带来严重影响。冰雹天气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对于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会导致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甚至还可能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相关部门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城市为单位建立指挥中心,对人工增雨作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干旱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政府应大力提倡节水型农业,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使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同时,可号召农民种植抗旱的农作物,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此外,可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当出现高温干旱情况时,要及时对农作物进行处理,对土壤进行改良,减少土壤以及农作物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使农作物在干旱环境下得以存活[2]。
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抗洪减灾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挥,不断调整和完善防汛机制。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发生雨涝灾害时各个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共同抵御灾害。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雨涝灾害防范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确保发生雨涝灾害时,抢险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将雨涝灾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外,应强化对于湖泊的治理,完善堤坝和水库的修建,并加强对于雨涝灾害的监测,构建科学合理的雨涝灾害应急体系。
要及时检测农作物种植地区的气候情况,同时全面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将霜冻灾害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可在霜冻天气出现之前改善农作物生长地区的温度条件,降低霜冻危害。同时,可在幼苗期进行地膜覆盖,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寒能力,以有效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促进其产量提高。
可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抵御冰雹灾害。植树造林强调对于冰雹灾害多发区,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林业的比重,减缓冰雹带来的影响。同时,可在种植农作物时,错开冰雹的高发时期。
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巨大,因此,气象灾害预防工作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制定相应的防灾机制,以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