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相成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临沂 276400)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指结合作物种植环境特点与资源条件,所选的作物保护性措施,达到保护作物环境、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目的。该技术主要是借助技术干预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改善,以此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在北方地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减小玉米生产成本,提升玉米种植品质与产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玉米种植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预防农田沙漠化、抵御田间风沙,降低土壤侵蚀、有效预防风蚀与水蚀,确保土壤肥力不会发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增强玉米抗旱性能,提高玉米产量,对玉米种植与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玉米种植保护技术中,灭高茬整地是在玉米第一次秋收后预留25 cm 的高茬,结束秋收后再进行整地,种植田地中根茬自然腐烂成还田肥料。第二次种植玉米时再直接播种,但要在垄上精细种植,以此提高玉米种植量。追肥过程中耕地深度保持在20 cm,秋收时如同第一次秋收一样预留高茬。第三次种植时,重复第二次种植操作,后期种植中反复进行操作。此类玉米种植技术在含水量较低的土壤条件中比较适用。玉米种植中要注意该技术的应用要同步进行灭茬、起垄与镇压,促使耕地达到最佳播种条件。
玉米种植中,宽窄行留高茬交叉种植技术主要指缩小玉米种植窄行行距,扩大宽带行距,增强宽窄行差异。一般宽行用于追肥、深松与储水,使土壤含水量与肥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减小耕作期内耗水量,促使玉米健康生长并改善土壤环境[1]。该耕作保护技术种植收割中,腐熟后高茬秸秆才会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玉米种植中降低化肥消耗量,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玉米宽窄行种植中,种植户要在秋季实施宽窄行交换与交替后宽行整地。整地时进行追肥深松,为春耕做好准备。春耕前缩短整地环节,保障玉米种植质量。交替玉米苗种植带,能够延长土壤恢复时间,为玉米种子与玉米苗创造良好的土壤生长环境。
缩减土地耕作次数与程度,保留相应的秸秆与残茬,使得土壤肥力、含水量与活力得到提高。相关检测发现,秸秆与残茬腐熟还田后,有效提高了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增强了土壤肥力,减小了有机肥与化肥使用量。还可避免使用旋耕等破坏性耕作方式与机械设备,保护了土壤质地,促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孔隙率与自然结构,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玉米种植中,春旱情况下,土壤自然蓄水量利于促使种子正常发芽,保护土壤中有益生物。比如,蚯蚓是一种有益动物,古代被誉为“地龙”,其排出的粪便是一种很好的肥料,使土壤肥力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经过一段时间能使贫瘠土地变为肥沃土地。蚯蚓还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吞入的元素重新变为好的肥料。
秋收后,秸秆覆盖与残茬有效保护了土壤表层,秸秆覆盖降低了风力对土壤墒情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水土截留作用得到提高,土壤表层得到很好的保护。
玉米种植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保留了土地中的杂草根系、害虫成虫与虫卵,且秸秆还田也会保护越冬害虫,提高了次年玉米病虫害爆发频率与程度。玉米根腐病等病害、螟虫等虫害发生频率与程度的增加,田内杂草密度增加,对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该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爆发频率与程度。因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病虫害并非百害无益,种植户要加强防控病虫害,有效抵御病虫害对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造成的影响[2]。
玉米种植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使植株生长期与繁育期生长势加强,加快了植株光合作用速度,提高了玉米种植质量,增加了作物营养物质与淀粉含量,对秸秆覆盖与杂草生长等引起的玉米产量减少,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玉米种植中深入研究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作用,为玉米创造良好生长环境,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推动全国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