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朝,达富兰,马文玲,余 梅,陈长江,徐生瑞
(1.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畜牧兽医站,西宁 812100;2.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西宁 812100)
湟源县天然草原总面154 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31.98 万亩公顷,天然草地植被盖度69.44%。主要以高寒草甸类、山地草原类及附带草地类,牧草种类繁多,全县天然草场平均亩产鲜草为245.9 kg。据多年调查资料分析,湟源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9.44%。依据中国草地评价标准,全县草地均属中上等草地。
2013 年全县饲草种植面积15 万亩,2014 年至2018 年种植面积为20 万亩,占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2.5%。2019 年全县共种植各类饲草11.58 万亩,其中燕麦及黑麦6.48 万亩、青贮玉米1.2 万亩,禾豆混播混播3.9 万亩。年生产青贮饲草12 万吨,青干草9.63 万吨。青贮饲草每吨320 元,青干草每吨1200 元计算,可实现销售收入15396 万元。
(1)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资源丰富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国四大牧场之一。全省96%的区域是牧区,现有天然草场3647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5%,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可利用草场3162 万公顷。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结合地带,是通往青海牧区的“大通道”,是收购、销售牧区牛羊的“桥头堡”和“中转站”,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湟源县具有显著的农牧耦合优势,有丰富的草产业发展资源,为湟源县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扎实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已将饲草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湟源县现有饲草加工龙头企业共11 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 家,市级龙头企业1 家,县级龙头企业3 家,小规模初加工企业4 家。打造了“托富所PS 营养面包草”、“托牛所牛排”、“托康所有机肥”、“腾农万里营养面包草、草颗粒”、“河湟青牧牛羊精饲料全价料、预混料、浓缩料”、“沃土绿丰”有机肥、复混肥、BB 肥等省内外知名品牌。年加工饲草能力达到30 万吨,饲草利用总量达40 万吨以上,特色比例达到了86%以上,涉及农户1.75 万户。
(3)产业链条全,融合模式成型
湟源县目前已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要求全面构建了“饲草种植基地+饲草加工→牦牛、藏羊养殖→有机肥加工、畜产品初深加工→饲草种植基地”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初步迈向了“互联网+”路子,建立了物联网数据大平台、全县智慧农牧业政府监管平台、牛羊简单交易市场、休闲娱乐服务、科技培训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草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
在草业发展与二三产业融合中,由于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存在产前、产中较发达,产后加工能力不够的格局。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尚处起步阶段,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营销网络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等问题。
(2)产业融合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饲草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种植、土地流转承包种植,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较低。部分合作社还处于简单粗加工阶段,缺乏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难以体现。因缺乏深加工,造成湟源县大量农畜产品资源外流,致使湟源县的特色优势、地理优势、价格优势的增值效益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3)草产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从目前湟源畜产品市场发育情况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尚未形成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畜产品专业市场。缺乏完善的销售网络、仓储物流设施,阻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制约了整个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进一步整合优化草产业各类政府财政资金,加大对草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投融资环境,拓宽草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支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帮助草产品二三产快速发展。保障土地供应,重点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扩建项目所需土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内优先安排,重点保障。
按照“企业技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体制,采取扶优扶强、产业互动等多种办法,以三江一力、富农草业为龙头培育新的草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草产品加工补贴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饲草联合体大力发展饲草加工,推动二三产发展。
以饲草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建设湟源县草产品交易市场,将散户经营的草产品统一到市场中来。开展草产品物流建设,积极引导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草产品生产基地。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开展安全草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及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全县农户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促使整个产业形成一种长效发展机制并逐步完善。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展示、研讨活动,推介产品扩大影响,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宣传和推广,不断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草产品市场占有率,为建设绿色草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