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新冠疫情或是一道分水岭,意味着疫后农机行业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那么如何把握新时期的发展脉络呢?还得从宏观层面说起。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了行业引擎作用,过去是这样,短期的将来也是如此。
巧合的是,就在这次疫情前一个“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至2023年”的网络帖子引起行业关注,后来权威解读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乌龙球”。追踪发现,信息源头来自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财农〔2019〕98号),文件提到“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实施期限至2023年”。实际上,文件的本意是政策实施20年后正常的阶段性评估,网贴显然是一个误读,不过也从侧面印证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局部调整将是必然事件,新阶段的补贴方向、补贴重点和资金力度,都将关系农机行业的发展。
其实,把握新阶段的政策脉络并不难,这项政策顶层设计的出发点不会变,即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带动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的投入。至于政策的未来走向,在近年来的文件中也能发现一些端倪。总体上,离不开促进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大方向;补贴方式上,将越来越向单项作业补贴的方向倾斜。
一是补短板、强弱项。这无疑是新阶段农机补贴政策的重点工作。总结该政策实施16年的历史发现,过去重点支持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机械化;新阶段一定会加大支持畜牧业、渔业、种业以及其他乡村产业机械化的比重,进一步推动农机化向“两全两高”发展。如不出预料,国家今后还将出台更多的诸如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的专项或区域规划,为新时期政策环境夯实制度基础。
二是农业园区建设。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将更加体现因地制宜,突出绿色高效特色农业。在国家层面,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区一园”规划布局;在微观层面,将带动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等新型农业示范区的发展。这些农业园区建设的特点是,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机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着眼于高水平的全程机械化。
三是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粮食工程、大豆振兴计划、甘蔗“双高”基地、奶业振兴行动、畜禽种业振兴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等,在每个重大项目后面,其实都是一次高强度推进农机化行动,比较典型的有:试点多年的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及刚开始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沿着这样的思路,新阶段农业重大建设工程还会越来越多,未来将出现不同类型的农机化样板工程。
另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和类似南繁硅谷的建设发展,一头是农业走出去战略,另一头是农业科研创新平台,两者都关系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进程,而且一般都要求提供全程成套装备。因此,未来的农机企业或将变身设备集成供应商、国际农事服务承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