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对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0-12-14 07:37
农业工程技术 2020年27期
关键词:精准工作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精准扶贫给予高度重视,并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当前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单从中国农村的发展来看,国家层面不仅强化了对贫困乡村的领导,还加大了资金投入及社会帮扶的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的经济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使乡村居民的幸福指数有所上升,然而精准扶贫的工作在整体上依然差强人意,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工作,以使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1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

1.1 关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是中国当前社会全面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自习近平同志于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也逐渐意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而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把“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意义上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系的基础与前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选择[1]。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精准扶贫作为其中重要的工作环节。

1.2 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价值

首先是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从思想上扭转了贫困区居民的意识,才能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而贫困区居民如果能在思想意识上得到正向转变,就能为贫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提供可靠的精神保障。

其次精准扶贫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不单指某方面的振兴,同时包括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而这几方面的工作又与精准扶贫密切相关,可以说精准扶贫工作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进行的,目的是为了针对性地发展农村经济,因而精准扶贫就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最后,精准扶贫能够实现乡村人才能力的强化。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然要以人才为基础,因此人才始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支持,并最终使人才作用于乡村振兴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优质人才资源。

1.3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水平提升速度斐然,而多数乡村在发展速度上又与城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为推动乡村的发展,乡村振兴被当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列入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美丽乡村。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之后,不仅使乡村振兴获得了全新的途径,也使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得到更高层次的认识,并强化了精准扶贫的力度,保障了精准扶贫的质量。乡村振兴并不仅仅是单纯为了提升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乡村地区生态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由于不同乡村在发展及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客观差异,因而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地区乡村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合实际的扶贫及发展策略。需要明确的是,贫困地区乡村之所以被划定为贫困,在经济上必然是弱势的,因此所有贫困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然需要资金上的扶持;另一方面,贫困的出现与当地人的精神状态及思想觉悟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扶贫工作中应将思想文化的提升作为首要重点工作内容,实现“扶贫先扶智”,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意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贫困地区居民运用自己的双手与才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而精准扶贫则恰好抓住了这方面的重点,通过结合当地特色帮助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地区产业模式的创新,并最终作用于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2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不均衡、权责不对称及被动性参与三方面。

2.1 资源不均衡

资源不均衡是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贫困乡村而言,仅靠扶贫资金支持还不足以支持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财政资金投入的规模尚未能够满足扶贫需求。由于国家及各地政府在其他管理工作上也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从而使得用于扶贫的专项资金在数量及覆盖面上很难实现覆盖所有的贫困村与贫困户[2]。对于享受扶贫政策的贫困村及贫困户而言,这种问题的出现极易导致他们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不平衡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2.2 权责不对称

权责不对称是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中国政务及相关工作的执行主要通过基层政府开展,而基层尽管已经对政府财政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但在财务管理及规划工作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地方的财务管理工作难度甚至超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水平,这就使得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不匹配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也导致权责不对称这一情况的出现。

2.3 被动性参与

被动性参与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某些在职的党员及单位因个人因素或其他客观原因,不愿主动参与扶贫工作,所进行的扶贫工作通常是为了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与要求,在进行扶贫工作时并未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致使扶贫工作存在“形式主义”的误区;而一些贫困户对于配合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明显不足,极少能意识到发挥自身主动性的作用与意义,经常是被动地配合精准扶贫工作,且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现象[3]。这种因为有帮扶就不主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使得近期扶贫工作的效果受限,也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长期发展。

3 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实现路径

3.1 强化对乡村的扶持力度

强化对乡村的扶持力度并不是指单纯加大资金支持,而是强化对扶贫资金的利用与管理,以及对扶贫产业的培育力度。首先要明确的是,单纯依靠增加扶贫资金规模与数额,是无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在资金的支持下,帮助乡村建立积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与体系,促成乡村经济建设的有序化发展。在具体的做法上,政府可以通过号召新兴产业入驻乡村,如电商、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及乡村旅游等,政府可采取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起到沟通乡村与企业的作用,在两者之间搭建可靠的利益桥梁,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尽到监工的职责,做好精准扶贫的监督及管理工作,严惩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作为、懒政、贪污受贿等原则问题。通过对产业的引入强化对乡村的扶持力度,并做好扶贫资金的规划与管理工作,为农村的精准扶贫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并指明相应的发展方向。

3.2 提升经济管理调控能力

精准扶贫前期及风险期必然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确保资金支持有效性的关键,就是做好资金的管理调控工作,以使用于精准扶贫的资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就需要政府基层及相关部门提升经济管理及调控能力,从而使财务管理与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经济支持。由于精准扶贫前期及面临风险时必然对资金有数额上的庞大需求,因此政府在管理扶贫专项资金时首先要对扶贫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了解,明白该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好风险防范措施并预留充分的资金,同时还要在应对风险时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导向工作,帮助乡村居民积极面对风险,主动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提升经济调控及管理上的能力,帮助乡村居民处理好风险。另一方面,要使这方面工作得到保障,政府还需明确己方不同层级乃至不同员工的责任划分,将工作各部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并做好思想上的调动及鼓励,督促基层公务员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与其效益的获取。

3.3 帮助乡村群众实现精神脱贫

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的。执行乡村振兴工作的主体是乡村群众,而乡村群众面临贫困时的思想境界及精神状态,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应将乡村群众的精神教育工作作为精准扶贫中的关键内容,帮助乡村群众实现精神脱贫,从而使之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力度,从基层开始做好教育工作;针对学历相对较低的农民,政府可为他们提供技术及职业上的教育,还可强化农技推广工作,使之掌握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及知识,从而提升农民们的经济收益;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普及工作,提升农民们的知识水平。

3.4 大力发展新型产业

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如城市,但在生态环境上却拥有城市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新型产业上的发展可尝试开发旅游方面的资源,在还原乡村风光、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这方面可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如日本的乡村驿站就是一个可借鉴的典型案例,日本在1993年以保持原有生态及环境为原则,建立了第一批乡村驿站,用于为游客提供多功能休息场所,这种驿站建成之后大受欢迎,吸引了社会各界及企业家的广泛关注,这些社会团体在社会上广泛活动,而企业家也乐于进行投资,不仅使乡村驿站在社会上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其规模及功能完善程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并最终带动当地经济大幅发展。

乡村驿站的出现是新型产业的可选方向之一,另外还可以应用其他的成功案例,如将贫困地区乡村开发为度假村,但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乡村的风土人情,结合乡村的各方面实际情况,使度假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是因为特点及特色才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根本,是通过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具体的做法上,可由企业承包,也可由政府设立,但最终都需要交给村民经营,在企业、政府配置少量经营管理人员的前提下,帮助村民自主经营度假村或乡村驿站,同时也可开发乡村民宿。由于村民在管理经验及知识上有所匮乏,因此所任用的管理人员必须拥有过硬的管理能力及职业操守,还需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针对社会的发展判断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正确的规划。最后,为避免腐败情况的出现,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还需配置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4 结束语

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不是扶贫,而是精准。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资金的控制及管理的有效化,还体现在贫困地区知识水平及思想境界的帮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精准扶贫工作也就需要重新进行定义,准确把握导致贫困的根源并予以解决,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切实作用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精准工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教师发展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