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等机构监测,2020 年第1 周,16 省 (直辖市) 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平均值为45.48 元/千克, 环比涨3.4%,同比涨159.7%。 大体重生猪存栏量明显降低,养殖户惜售情绪渐浓,加之规模养殖场看涨后市, 生猪出栏量减少,致使市场供应紧张,支撑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
出栏节奏减慢、供应缩量,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上涨。 可以看出,生猪养殖已经成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规模养殖户在市场中表现出越来越自主的议价权。
然而, 人民群众急盼猪肉价格回到正常, 养殖户自身也需要有合理、稳定的利润空间,暴涨暴跌都不利于餐桌稳定。 过去一轮轮 “猪周期”, 对养殖户造成伤害的例子很多, 其根源也在于缺乏对生猪存栏总量、出栏节奏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过去难在养殖结构上,小型和个人饲养比重大,难以统计,更谈不上调度。 但2019 年以来,养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小型和个人饲养快速减少,具备资本实力、产业链条、销售渠道的规模养殖户,已经成为主体。
此外, 生猪跨区域贩运被严密监控, 养殖屠宰冷链一体化日益形成。 这些变化,都为生猪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
生猪养殖走向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需要稳定的政策激励,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 对于惜售的宏观调控也要从激励上着手。 在看涨后市情况下出栏, 可建立预期利益补偿机制, 通过政策性调控进行利益补偿。 同时也可探索后市风险分担保护办法, 保护养殖户利益稳定。
只有形成对后市价格稳定的预期,才能改变惜售、压栏等养殖户的应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