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育君
摘 要:一些鉴赏材料对晚唐词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赏析,仅限于赞美江南的美丽景致,这种解读既不能使读者信服,也与词作末尾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在情感上相悖。笔者认为,韦庄的这首《菩萨蛮》寄寓着词人的家园之思、不遇之愁、蹉跎之悲,饱含着词人人生的辛酸苦楚。
关键词: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情感
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收录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单元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选用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赏析,认为“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对此,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尽然。本词固然有赞美江南美丽景致的内容,但解读仅限于此的话未免太过简单、贫乏。研读本词,搜寻有关韦庄的生平,我们会发现词人深藏于文本之下的一些更为深刻的情愫。
一、江南美景背后的家园之思
不可否认,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春景:春水碧蓝,水天澄澈,细雨蒙蒙,画船幽憩。词人开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犹如神来之笔,自然而真切。作者化用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忆江南》的起句“江南好”,自然使读者联想起白词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所描绘的美丽景致,极易形成情感共鸣。
但开头两句的用语也颇具玩味。首先,为何是“尽说”而不是“都说”,如果仅是赞美江南美丽景色的话“都说”一语更为妥帖,“尽说”一语是说尽、说完之意,该说的都说了,要说的也都说尽了。细品“尽说”一词,意味深远,语句背后似乎省略的一些话语给人遐想的空间。有如我们平时所说,“好话说尽,你却……”之意,后面的转折之语,词人有意隐瞒了。另外,这句话的主语,词人设定为“人人”,一般意义上讲“人人”就是“大家”“别人”,不包含自己。那么这样一来,“人人尽说江南好”的理解就是众人对“我”的劝说:大家反复向“我”说明江南的美好,然而……语句中有一种劝告、挽留之意。是众友人劝我留在这美丽的江南。
我们再看“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此句中词人用了一个“只”字。“只”在这句的语境下是“应该、就该”之意。“应该、就该”是指符合逻辑推理,正常情况应该是这样。但“应该这样”并不代表事实就是这样,这只是一种理智上的认可。
那么,本词前两句联系起来理解是这样的:众友人反复向我强调、说明江南的美好,游人原本也应该在种美丽之地安度生活,安享余生,但是……很明显,但是之后是我依旧无法忘却故乡,无法在此安享时光。这就与末尾的“断肠”一词在情感上相通了。
二、家园故土之思后面的不遇之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唐宋词鉴赏辞典》解释为“倒是人老了,精力衰退了,有了的兴趣、欲望随之单薄了,那也还罢了。否则,这种令人‘断肠’的苦苦思念将如何忍受呢”。这一解释还是立足于赞美江南美景、思念江南這一论点上,但说服力不足。“断肠”语义为隔开或切断肠子,形容极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时用以形容极度悲伤之情。中国传统的家园情结是深深镌刻于心的,是烙印于骨髓深处的。俗语里就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一说,古诗中类似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语也比比皆是。异乡固然美丽,但可以说没有一个诗人,用对异乡的“断肠”之情来与家乡对比,这在情理上是说不通的。
那么,如何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
“未老莫还乡”,意思就是年老了可以归故乡。这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自古就有叶落归根的情愫。但为何是未老时,也就是年轻时不可还乡呢?我们不妨反过来探寻,人又为何要离乡呢?无外乎求生计、考功名。儒家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离开故乡,追逐自己的理想。韦庄出身于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是韦应物四世孙,对功名科举的渴求当然不出其外。从传统宗族角度看的话,生长于仕宦之家的韦庄,对仕途的追求更是一种继承家业、光耀门楣的使命。然而,韦庄早年屡试不中,直到唐乾宁元年(894),也就是在58岁时方考取了进士,任校书郎一职。韦庄生活于晚唐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早年又是屡试不第,蹉跎了人生大好时光,内心的苦楚可见一斑。
我们再把视角转向词作开头。本词开头“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诗人已经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即游人而非游客,是漂泊的异乡人。自黄巢攻陷长安,韦庄便开始四处漂泊。此时的他绝非闲庭散步、赏花弄月的游客,而是失魂落魄、居无定所的游子。
因此,“未老莫还乡”是饱经沧桑的异乡人的悲吟,是认清生活真实面目、沉痛万分的警世劝慰,是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捶心撕腑之语。
三、功业无成之愁下的蹉跎之悲
韦庄的《菩萨蛮》是由一组词构成,一共有五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仅是其中的第二首。在对文本的探究中,我们不能割裂作品间的内在联系,否则会犯挂一漏万、一叶障目的错误。为准确理解本词情感,完全有必要联系《菩萨蛮》五首词,从整体上来探寻词人的内在情感逻辑。正如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所言,“组词中有完美的结构者就只有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有的选本只选其中的两三首进行介绍,那是对一个完整生命的阉割”。《菩萨蛮》五首分别为: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在这五首词里,表面看词人流露出的是悲伤的思乡之情,但综合组词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一条“时间”要素贯穿于五首词中。第一首“人似花”写青春年少。第二首“未老”写中年漂泊。第三首“当时年少”“白头”过渡到人生后半段。第四首“须愁春漏短”“遇酒且呵呵”是人生暮年,志气消磨的无奈。第五首“他乡老”“残晖”,无疑是老年的悲痛。时光如刀,岁月似剑,急急而逝的光阴一点一滴地消磨着游子的志气与躯体。这组词由“残月”写到“残辉”,中间虽夹杂着“春色”“春景”“春光”,但贯穿于作品中得却是对青春美好的追忆、对梦想失落的悲伤,读来无不令人唏嘘、感叹。正如孟浩然登岘山,读羊公碑而潸然泪下一样,晚年的韦庄回忆自己历历往事,细捋人生种种际遇,内心必定是极不平静的。
由此观之,韦庄这组《菩萨蛮》词的情感内核,诉说了所有岁月蹉跎、人生失意者的共同心声。
在对本词的解读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头脑中,就是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绝对不能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思考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孤立、静态地对待文本,必须把文本还原到它的篇章、群文中去理解分析。就像韦庄的这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如果脱离了它的语境、背景,是很容易被误读、被简单化处理的。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钱建江《在拓展佐证中体会微言大义—古诗词文本细读方法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