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凤,潘中良*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医院内一科,安徽 马鞍山 243100)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国内儿童的慢性咳喘的病因学研究中,CVA排名第一[1]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白天多无症状,而夜间症状明显。CVA诊断要点主要可总结为:孤立性持续性咳嗽、气道反应性增高或呼气流量的变异率异常、支气管舒张剂治疗较为有效。目前,西药治疗主要是依靠吸入较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少数患者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调节剂,治疗时间一般为4~8周,其不良反应明显,有些停药后很容易重复。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治疗症状和根治的特点,且治疗手段多样化,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医学上,目前尚无对应小儿CVA的名称,多将其归属于“咳嗽”范畴,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肺气上逆、升降失调所致[2]。随着近年来对CVA的不断研究,中医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在加深,有医家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外邪犯痰所引起,与哮喘相似。俞景茂教授认为,这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咳嗽和哮喘均不同。主要原因是外感内伤。外感风邪引起肺失宣降,津聚化痰,郁转热燥,易伤肺阴,久之血热相结,久病入络,然后血瘀,其气则虚。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明确定义了CVA的诊断标准:持续咳嗽超过4周,经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并且在遇冷空气和运动后明显加剧;没有感染的迹象或抗生素无法治愈;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治疗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由于中医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多以西医诊断标准为依据。
针对小儿咳嗽变应性哮喘的中医治疗目前可归纳为两大类:
3.1.1 分型论治:王氏等[3]将该病分为四种类型:外感风寒,外感风热,肝火犯肺及肺脾气虚。分别使用了三拗汤,麻杏石甘汤,黛蛤散合泻白散,六君子汤和三子养亲汤。孙玲芝教授认为,小儿CVA的辨证论治应首先区分其虚实。肖和印[4]认为小儿CVA发病初期辨证为风寒袭肺或邪热郁肺等实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虚损,此时常辨证为肺气虚,或外邪进一步入里所致的肺脾气虚,甚则进一步致肺、脾、肾三脏均损。其治则应遵循“治病必先求其本”,确立“宣肺疏风,补虚培元”为治疗大法;再则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则以宣肺疏风为主,缓则以健脾益肾为主。
3.1.2 分期论治:王烈[5]首次提出CVA中医“哮咳”的病名,认为该病应分为三期治疗,即急性期、缓解期和稳定期,分别以熄风止痉,通络降逆、止咳化痰和健脾补肺益肾为治疗准则。汪受传教授[6]认为,CVA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期主要以祛风为主;缓解期以治风为主。
3.2.1 从风论治:CVA的咳嗽以反复发作、骤发骤止,且多受风而发为特征,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相符,有医家认为其病机为风引起的病原体侵入肺,阻塞肺侧支,肺气损失和气道损害引起的。根据CVA的临床特点,一些医家认为治疗应以疏风散风的原则为基础,主要是促进肺疏风,缓解急性痉挛,缓解咳嗽和改善咽部,并使用苏黄止咳胶囊来治疗,已取得显著成效。
3.2.2 从痰论治:《丹溪心法哮喘》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孙安礼[7]认为CVA病位于肺,其病理因素为痰,因此根据发病机理,拟降气化痰汤对发作期患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疗效显着,复发率低。
3.2.3 从瘀论治:小儿肺脾常不足,风痰久留脏腑致血脉不畅,日久则化瘀。周宝银等[8]在西药基础上,通过临床研究,指出桃红止嗽散与西药配合使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3.2.4 从虚论治:白美茹等[9]认为该病久咳伤阴,肺阴不足,治应益肺养阴、熄风开窍,方用益肺方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傅汝梅教授认为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聚成痰,累及肺,则肺失宣降而致咳喘。治疗上则以六君子汤加减,取其培土生金之意[10]。吕昌群等认为无论在发作期亦或缓解期该病患者均存在肾虚的病理状态。从而在治疗上就以纳气补肾,固本培元为主,以六味地黄丸合免疫调节剂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CVA的手段多样化,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对该病治疗有明显效果。利用药物来刺激穴位,借助药物的发散走窜,激发经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功能。王恩杰等[11]研究了穴位埋线治疗CVA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使用了穴位处埋线法配合使用西药”孟鲁司特咀嚼片”内服,而对照组则仅使用西药“孟鲁司特咀嚼片”内服,结果得出观察组成员的总有效率达93.2%,对照组为83.7%,两组数据结果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小儿CVA是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过程呈长期慢性进展的特点,在治疗小儿CVA时,应先找准本质原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用经验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小儿CVA方面的优势。通过近年来的不断研究,众所周知,中药在小儿CVA的治疗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治疗症状和根源,减少复发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可供期许的未来。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临床研究结果缺乏大数据分析、多中心的临床数据分析及文献研究,多为个人临床经验总结;治疗手段虽丰富多样,但仍然没有形成大众一致认可的、统一的治疗方法,包括对本病的认识以及证型分型。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微观的药效学评价指标;临床研究结果不良反应少见,存在严重的发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