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析

2020-12-13 22:23潘文华齐美玉
关键词:奥康纳生产力马克思

潘文华, 齐美玉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300)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将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详细地记载于1998年出版的《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中,他在书中首先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认为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理论视域中几乎可以解读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轮廓。奥康纳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文化”和“自然”融入其中,增强生态感受性,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活动实践的需要。

1 关于“自然”概念的诠释

奥康纳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人们思考自然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不仅是缺失“自然”这条线索造成的,对“自然”的概念也存在一定的解读错误。

拉丁语中的“nasci”是“出生”的意思,“自然”一词也是最早来源与此。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一书中阐释了苏列在《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中给出的“自然”的含义,认为“自然”具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表示某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第二重含义为一个事物的“自然”代表的是一种可能性,即它成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他将自然定义为“导致事物变化的某种内在的东西”。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是一种可以随意被拆分再重新组合的事物组成体。但在当时自然界还只是被动的、被利用的机器,是人们利用的对象,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着和服务着。当时的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个体本身都存在二元性,如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人类的思想与情感等都是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二元结果。18世纪以后,浪漫主义学派在解读“自然”的概念时,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美其名曰“自然”为“人的初始状态”与“自然景观”以表达他们向往拥有纯净的无污染的、没有被城市化所影响的自然。

奥康纳认为,人们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产生一定方向的偏差,正是这种二元化思想造成的,“自然”的概念由“事物的某种内在发展变化趋势”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被动的整体,甚至将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土地、空气、水以及人类的劳动等变为一种可以用价格衡量的商品。奥康纳对这种将自然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的观点并不认同,并认为这是一种工具主义错误导致的认识偏差,错误地认为自然的主导者是人类,而不是自然本身。自然存在的目的并不是因人类而存在,而是因自然本身而存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虽然带来了人与自然分离的负面影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为生态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究其原因,奥康纳认为以往人们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和关注自然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自然存在的终极目的,才导致了对“自然”概念理解的偏差以及忽视了“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而渗透在自然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文化领域的这种二元化思想,是形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纠正这种二元化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类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二者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同样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并共处于生态系统这一统一体中”[1]。奥康纳有效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观点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自然”的概念,试图纠正以往人们对“自然”概念的认识,并对导致“自然”概念理解错误的二元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将“自然”的概念诠释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存在基础’以及社会人文条件的综合体”[2]。他认为自然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终极目的性”决定的,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然的“自主运作性”和理解自然的“终极目的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上。奥康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自然”的论述相对较少,对“自然”的“自主运作性”和“终极目的性”关注相对较少。实际上,这是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的论断,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一直贯穿始终,经常使用“自然条件”、“自然的再生产”等概念论述自己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对象的有机整体,“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3]。其实,奥康纳的这种论断存在着一定“自然主义”中心论倾向,是缺乏科学性的,是不客观的。

2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认识

奥康纳在论证“自然”、“文化”及劳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并没有脱离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仍然将劳动摆在了核心位置。奥康纳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文化”、“自然”双重性,同时又都蕴含在社会劳动与分工中。他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文化和自然两种维度,两种维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不同,其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文化维度

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早已做出了详尽的相关论述。但自从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处于暂缓阶段。在奥康纳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文化”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不能只片面地认为是资产阶级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是不会因调整了劳动者的个人所得就会发生任何改变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奥康纳认为,当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往学者都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分析论述社会现实问题,没有系统全面的梳理生产关系,得出的结论大多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他认为想要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不仅要从生产实践、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等不同角度综合研究,而且必须要加入“协作”的概念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奥康纳还认为,应该更深层次、不流于表面地探究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核心内在因素,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程度、雇佣关系的矛盾、文化规范的制约[4]等。

奥康纳基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一新概念,不仅将“文化”融入到生产力中,还试图赋予“文化”在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对于具体的“文化”范畴进行考量和理解是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的必要因素。

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自然维度

奥康纳认为,自然界是独立存在着的,并且是具有“自主运作性”和“终极目的性”的一种存在。奥康纳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一种客观的自然维度。他指出自然条件因素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拥有客观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是可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的。奥康纳认为,人类在生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自然不仅在被动接受人类的主观改造,也一直在进行自我重构。换而言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的同时,对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也进行了自我改造。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到达自然所不能承载的最大范围时,人类从自然获取的物质生产资料就会逐渐减少,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条件也同样制约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就有可能会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停滞,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就此止步向前甚至文明倒退。奥康纳认为对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并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资料等其他因素所构成的物质条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然因素其实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角度来看,自然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物质生产环境等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早已受到自然因素的严重制约。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人与自然之所以能够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究其原因,便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资料活动过程中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在某些方面已经远远超过自然的本真运作性,而我们当前人类社会依靠自然提供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也是无法摆脱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因此,奥康纳认为出现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资本的无限积累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背景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自然维度就不得不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关注。

2.3 文化维度与自然维度的统一

奥康纳认为,“协作”模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它不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他认为首先要纳入引进“文化”的概念,肯定协作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程度、雇佣关系的矛盾、文化规范的制约等四个方面组成,而“‘协作’是在文化与自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协调着自然与文化的关系”[5]。现代物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也都离不开现代经济发展的四个方面内容,因此,奥康纳基于“协作”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两对新范畴,即“文化的生产力”与“文化的生产关系”和“自然的生产力”与“自然的生产关系”。

奥康纳试图将“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就同样分别具有“文化”和“自然”这两种维度,进而论证这两对新的范畴的合理存在,即生产力的文化维度,包括受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规范影响的劳动者的生产实践和劳动力的组织和协作方式两方面内容;生产力的自然维度,即“它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对象都是客观的,都是自然界或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的”[6];生产关系的文化维度,包括受具体的文化实践制约的构建的某种特定劳动关系既有财富范畴又具有一定文化意蕴;生产关系的自然维度,即生产关系是以各种客观发展规律为基础进行发展的,包括竞争规律、资本集中与垄断规律等其他客观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奥康纳又进一步论证了这两对新的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奥康纳认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而且文化在劳动关系中起关键性作用。文化的生产力是指生产力蕴含的文化内容及其存在的文化方式;文化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关系蕴含的文化内容及其存在的文化方式。自然的生产力是指无论人类以何种方式获取生产资料都必然在自然的约束范围内进行实践活动;自然的生产关系是指无论人类以何种方式对利用、改造自然都会存在的某种形式,并为人类构建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提供各种不同的或相同的可能性。

奥康纳在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文化和自然两种维度的同时,还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把握历史。奥康纳认为需要综合吸收新兴的系统论、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理论,才能完整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以适应当代社会需要。奥康纳其实是对马克思存在误解的,片面地认为马克思没有将“自然的维度”和“文化的维度”纳入其历史观中。其实,自然的维度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中,马克思认为自然和历史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不能单方面的通过马克思没有专门整理撰写过生态学相关的单独著作,就断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具有自然的尺度。

3 “三位一体”历史观的建构

在奥康纳看来,“自然”和“文化”因素存在于社会劳动或劳动分工中,社会劳动作用于自然与文化的方式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基础上,奥康纳建立了劳动、文化、自然三位一体的理论,试图进一步分析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劳动,并赋予劳动以自然和文化特征。

3.1 劳动的文化性

马克思对社会劳动早已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实践。奥康纳肯定了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并试图将文化纳入到劳动实践的界定范畴,认为文化不仅在劳动关系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社会进步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缺少文化的劳动关系是不能独立完成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会直接导致生产关系的终止,进而导致社会运转完全崩溃。因此,奥康纳认为,社会劳动的文化性不仅作用于物质资料创造过程,还贯穿于整个文化创造过程,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社会劳动的形式也决定了文化的产生。

3.2 劳动的自然性

马克思认为,自然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劳动工具等手段对客观存在自然进行主观改造,最终形成人类实践产物的“人化自然”,自然的异化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私有制的结果。奥康纳吸收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认同马克思关于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但他认为只依靠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调节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构建以生态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从而有效避免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奥康纳认为,社会劳动的自然性表现在自然条件基础上,人类通过社会劳动获取自然界中一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又通过再加工产生新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又再反作用于社会劳动的生产实践过程,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对自身进行调节改造。

3.3 “劳动、自然、文化”三位一体

奥康纳认为社会劳动具有文化性和自然性,又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然、社会劳动、文化”三位一体理论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劳动、文化”三位一体的历史观。奥康纳认为,“环境史”这一学科的出现,表明了当前社会开始重视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他认为“环境史”是将劳动作为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中间力量,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劳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建构人类社会的,人类社会劳动又是如何被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环境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自然、劳动、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整体。劳动是连结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桥梁纽带,生产适应人类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资料,文化没有自然基础就不能通过劳动获取物质生产资料;自然没有文化的作用通过劳动获取物质生产资料是不能转化为反作用于自然的生产力形式的,自然和文化在劳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个整体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改变。

奥康纳建构“劳动、文化、自然”三位一体的历史观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探索出一条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途径,因此,他认为认清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实质必须关注劳动关系中文化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奥康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但他在自己构建的三位一体的历史观中,没有明确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对立矛盾统一关系,没有明确区分生产力的各要素、生产关系各部分之间的主次关系,而是颠覆了人们以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将二者放在了同等地位去论述,这是相悖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表现,是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不客观的论断。

4 结语

奥康纳认为“自然”和“文化”在生态学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不可或缺的。“劳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形式也具有“自然”和“文化”特征,并以此来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生态学思想。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缺陷,并没有全面系统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此外,奥康纳并没有明确区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之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的相关概念含糊不清。奥康纳的生态学理论,尽管找到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但他并没有彻底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运作规律,没有真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却对马克思消除私有制的观点持反对意见,这也奠定了他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双重危机及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时存在的理论缺陷。

猜你喜欢
奥康纳生产力马克思
马克思像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