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洪彬
机构改革后的草原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全面深化草原改革,推进林草融合,切实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好“三个带、一机制、一治理、两园区”建设工程(简称四川草原“3112”),不断增强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川西北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全力推动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作出更大的贡献。
待全省市州县级机构改革完成后,预计5月份组织召开全省草原工作研讨会议,分析机构改革后草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草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出台《关于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贯彻国家林草局《国有草原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方案》。配合国家林草局修订《草原法》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组织编制四川草原生态脆弱区修复工程规划,做好四川草原保护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
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财政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16〕928号)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109号)精神,以省府办牵头,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启动省内成都经济区与川西北生态区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形成年度生态脆弱区治理资金和治理任务会商机制。探索四川与长江中下游的重庆、湖北、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进行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将川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治理、进藏旅游、生态产品供给纳入省内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范围。以调动生态保护地区的积极性,实现绿色协同发展。
开展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此启动省级草原旅游和牧业两园区建设:即以川西北生态区南路公路泸定至巴塘、中路公路汶川至德格、北路公路汶川至若尔盖三个产业带为主线,融合当地民族文化,建设省级景观草原旅游园区。与农业部门协作,引导省级草原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与省级景观草原旅游园区相结合,把草原科技园区植入其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省级园区为引领,鼓励和支持地方州县两级政府利用生态保护转移资金和国家精准脱贫扶持资金在其它支线及其特色草原区发展观光旅游和特色草牧业。将高海拔上条件差的牧户引流到产业园区集中,让高海拔苦寒区的草原减轻生态压力,得以休养生息、自然恢复草原植被。从而实现我省草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沙化草原和鼠荒地(黑土滩)是四川草原生态治理的主要矛盾。根据最近两年监测,我省草原沙化以每年40万亩的速度在扩张,任其发展,沙尘暴鱼贯而入成都绝不是危言耸听,长江黄河流域也将面临水质恶化、水源枯竭的重大危机,打好治草治沙歼灭战、提供高质量草原生态势在必行。拟用十年时间,久久为功,在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理塘、色达、石渠、炉霍等川西北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沙化草原和鼠荒地(黑土滩)治理,每年争取国家资金和整合其它资金10亿元,治理沙化草地35万亩和鼠荒地(黑土滩)120万亩。重度流动沙化草原主要采取“围栏封禁+高山柳沙障+补施有机肥+灌草复合种植+连续管护”技术模式,达到阻风固沙、恢复植被的目的。重度固定沙化草原主要采取“围栏封禁+灌草复合补植+综合管护”技术模式,通过封禁管护来保障草地逐步修复,适当辅以补植措施提高林草植被盖度,逐步恢复为天然草地。中度沙化草原主要采取“围栏封禁+草种补播+综合管护”技术模式,通过一定期限内禁牧,适当补播草种,逐步恢复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防止向固定沙地演变。轻度沙化草原主要采取划区轮牧、围栏封育、补播改良、草地修复、禁牧休牧、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等配套技术措施,进行草地改良和综合治理。鼠荒地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生态控制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开展草原鼠虫害治理,有效降低鼠虫密度,恢复草原植被,阻止鼠荒地向沙化草地演变。草原植被盖度达到90%、牲畜超载率控制在7.5%以下,大大强化草原涵养水源、补给水量、净化水质、水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重要作用。
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非法开垦、非法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强化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组织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健全管理机构,推进林业和草原融合发展。加强草原州县管理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稳定基层干部队伍,提高执法、服务、管理能力。完善草原管护机制,结合生态扶贫,增加草原管护员,壮大草原管护力量。依法规范草原征占用审核工作,组织开展草原征占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启动草原功能区划定研究工作,推进草原资源分类管理,强化草原用途管控。认真开展草原监测工作,准确掌握草原资源生态状况,及时发布监测信息。组织开展草原鼠害、虫害、病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推动形成草原生物灾害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定期报告制度和灾害预警体系。
推动草原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做好草原科技成果入库,组织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遴选,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着力提高草原保护管理水平。开展草原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加强草原宣传工作,推进草原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开展草原保险政策研究,组织开展草原碳汇计量监测工作。草原生态保护项目资金安排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贫困牧民、草原专业合作社参与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配合落实建档立卡贫困草原管护员中央财政资金,组织开展草原生态经济促进脱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