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立贵
(浙江省龙泉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门诊,浙江 龙泉 323700)
呃逆是指由迷走神经、膈神经遭受刺激而引发的单侧或双侧膈肌痉挛。顽固性呃逆是指膈肌痉挛持续的时间>48 h[1]。本文对龙泉市中医医院接诊的7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对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盐酸山莨菪碱联合旋覆代赭汤进行治疗的效果。
将龙泉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7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和联合组。联合组38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16例;其年龄为29~82岁,平均年龄为(45.3±1.4)岁。山莨菪碱组38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8例;其年龄为26~85岁,平均年龄为(44.9±1.7)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
对山莨菪碱组患者采用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双侧内关穴处的皮肤进行常规的清洁消毒,然后向其双侧内关穴处的皮肤内注射2 ml的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每隔2 d注射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应用盐酸山莨菪碱的基础上,为联合组患者加用旋覆代赭汤进行治疗。旋覆代赭汤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旋覆花、代赭石各20 g,法半夏和生姜各10 g、党参15 g,大枣3枚,炙甘草6 g。水煎服,1剂(250 ml)/d,分早晚两次服下。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痊愈:治疗后,患者的呃逆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呃逆症状发作的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其每次呃逆症状发作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呃逆症状未改善。
对本文中的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痊愈的患者有26例(占68.42%),为有效的患者有11例(占28.95%),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占2.63%);山莨菪碱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痊愈的患者有14例(占36.84%),为有效的患者有19例(占50%),为无效的患者有5例(占13.16%)。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37%)高于山莨菪碱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6.84%),P<0.05。详见表1。
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膈肌痉挛,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虚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可受到严重的影响。盐酸山莨菪碱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胆碱能药。此药可阻滞交感神经兴奋的传递,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从而可起到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中医认为,顽固性呃逆主要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治疗此病应从降逆止呃、理气和胃等方面入手[2]。旋覆代赭汤中的旋覆花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代赭石可重镇降逆;党参可健脾益胃;法半夏可消痞散结;大枣、甘草具有益气和中的功效[3];生姜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诸药合用可共奏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37%)高于山莨菪碱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6.84%),P<0.05。
综上所述,对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盐酸山莨菪碱联合旋覆代赭汤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