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宝 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乡畜牧兽医站 福建武夷山 354311
2018年清明节期间,我站陆续接到岚谷村、横墩村等几个白鹅养殖户的求诊,患鹅表现为毛色暗淡无光泽,食欲减退或不食,离群、行走摇晃,同时还发生腹泻、渴感增加、迅速消瘦、衰竭死亡等。曾使用一般抗菌药物治疗,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笔者随畜主到饲养场查看,后结合流行病学特点、患鹅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矛形剑带绦虫病,并对患鹅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经调查,大多数患鹅的放养地为水流不畅的池塘、水沟和农田,水域中有大量水草,并滋生剑水蚤,养殖户基本上都把脱温后的雏鹅和中大鹅放在上述池塘中放养。
患病雏鹅表现为羽毛松乱,无光泽,离群独处,食欲减退,啃草无力,消化不良,腹泻,先排淡绿色稀便,后排淡黄色稀便,时有血便,恶臭,粪便中含有白色节片、黏液以及含水草碎片。此外渴欲增加,还表现运动失调、行走摇晃、仰卧时两脚划水运动、歪颈等神经症状。患鹅总体发育不良,严重贫血、消瘦,最终衰竭死亡。而成年鹅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表现为腹泻、消瘦、体重减轻、产蛋下降、口渴明显。少数患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并致衰竭死亡。
解剖病死鹅可见血液稀薄,浆膜组织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肝脏黄染、肿大,胰脏有点状出血,小肠壁变薄、透明、黏膜有出血点,肠腔内充满淡黄色稀便,内含乳白色数量不等的虫体(1~12条),最多可达30多条,虫体多集中在小肠后段和直肠段,呈矛形剑带状,长24~124 mm,最小体长34 mm、宽4.3 mm,头节小,前窄后宽,由头部、颈部、链体节片三部分构成。
采集患鹅肠道的虫体送武夷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对虫体染色镜检,可见虫体头节较小呈梨子形状,有四个吸盘,顶突上有8个小沟,颈部较短。链体有20~40个节片,所有节片宽度大于长度,生殖孔开口于虫体的同一侧,每个节片内含睾丸3个,直线横列,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排列于节片中线偏右。卵巢呈瓣状分支,左右两半,位于3个睾丸和生殖孔对侧。卵黄腺呈叶状分支,位于卵巢的中央后方。根据以上虫体特征,鉴定该虫为矛形剑带绦虫。
根据流行病学、患鹅的临床表现、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确诊该病为鹅矛形剑带绦虫病。
6.1 隔离患鹅 迅速隔离发病鹅,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6.2 清洁粪便 确诊后,定期清除鹅舍粪便、垫草,及时清洁卫生,用堆积发酵法杀灭成虫和虫卵。
6.3 杀灭中间宿主 对已经被污染的水源用20%生石灰消杀或0.002%高锰酸钾,或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配比:2份生石灰、1份硫酸铜、160~240份水)等杀死水中剑水蚤,切断传播途径。
6.4 清洁饮水 禁止鹅群到有病原的场所放养,保证饮水安全卫生。
6.5 加强饲养管理 每年对育成及成年鹅在春季产前和冬季各驱虫1次,加强鹅群饲养管理,增强白鹅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6.6 药物治疗 (1)阿苯达唑:对疑似健康鹅和健康鹅按25 mg/kg体重拌料进行预防;对患鹅按30 mg/kg体重拌料进行治疗,每天2次,连用4 d;15 d后再给药1次。(2)槟榔煎剂:50 g槟榔加水1 L煎成750 mL药液,去渣留液,以10 mL/kg体重给患鹅灌服,用药后10~15 min排出虫体,集中持续排虫2~3 h,药液2 d用完。
1)鹅能够同时寄生多种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片形皱缘绦虫等,在不同地域寄生虫感染谱有所不同。矛形剑带绦虫病对养鹅业危害重大,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以防治。该病一般在大雨洪涝之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此外由于散养鹅活动范围大,食性复杂,粪便清理不彻底等原因,加之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多雨水的环境,为寄生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如果不做好防治工作,寄生虫病将广泛发生,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议商业化雏鹅饲养到20日龄时应进行第1次集中用药驱虫,90日龄进行第2次驱虫;成年鹅在春秋两季各集中驱虫1次;种鹅在产蛋前集中驱虫1次。
2)对新放养地建议用哨兵鹅进行试养10 d,安全后再进行规模群养。尽量避开老疫区放养。或用敌百虫消杀后,再试养安全后进行放养。
3)该病在临床表现上易与大肠杆菌性肠炎、禽霍乱等混淆,需做好鉴别诊断。在该病常发地区,建议通过粪便镜检虫体和虫卵,及时准确用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