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黎 张吉昌 张锡友 黎 钊 张 蕊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茶旅融合是生活态度、健康理念、社交方式、休闲体验、度假体验的复合型消费体验[1]。它以茶为主题、以茶资源为基础、以茶基地为载体、以茶文化旅游为消费核心、以市场为发展动力、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经济链[2]。茶旅融合是一个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就业量大、投入产出效益好,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不仅是茶业与乡村旅游服务业、茶业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之间的融合,而且使茶园、企业和茶农的许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近年来,汉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茶园休闲观光为代表的茶旅融合迅速发展。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是公认的优质绿茶产区。截止2019年底,汉中市茶园总面积127.4万亩,茶叶总产量5.94万吨,产值78.2亿元。近年来,在省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汉江以南、巴山以北百万亩茶产业带,成为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产业链长、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
依托当地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我市相继建成了江榜茗园、东裕茗园、鹏翔丰河基地、峡口茶叶小镇、玉皇观、青木川、山花茶舍、罗帐岭、汉祥基地、小河庙、观云山等20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点[3]。2016年西乡鹏翔茶业丰河示范基地、宁强千山茶业玉皇观茶园先后入选“中国30座最美茶园”,“东裕茗园-枣园湖-樱桃沟”旅游路线入选“全国精品茶旅线路”。宁强千山茶业公司自建茶园4000亩,辐射带动群众发展茶园6200亩,建成玉皇观生态观光茶园、青木川古镇茶园、羌文化博物馆,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带动贫困户脱贫1500户5000人。茶旅产业发展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汉中各级政府和龙头企业积极挖掘茶历史文化内涵,支持生态茶园、标准化茶园和休闲观光茶园等建设,逐步建成了汉茶博物馆、山花茶舍和丰源茶园,吃住玩一体化一批设施,借助西安到宁强高铁的开通,打造了羌州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景点,茶旅发展日益兴盛。
茶旅游的茶园建设大部分都在农村,在规划的时候,很多地方只注重了对自然环境的规划,人为景观、道路、通讯、水利、露营设施、缆车、索道、绿道、步道、生态景观树、体验购物、餐饮、住宿和公共停车场等相关设施未妥善配置。更多的茶园重观光轻休闲,休闲功能欠缺,从而只来看一次就结束了,留不住回头客。
目前我市很多生态观光园在规划中,真正做到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很少,忽视了当地的茶文化,如宁强的羌族文化、镇巴苗族风情等特色的融入。在茶园中可将羌族和苗族的民族服饰、风俗、茶艺、山歌等特色,与茶文化的知识性、传承性、观赏性和参与体验性结合起来,以影视、图书、现场表演和亲身体验为载体,打造特色茶旅融合看点和亮点。
目前茶旅资源单体分散,整合不够,我市除了个别的龙头企业,如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东裕茗园”和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申报的“玉皇观茶园”,分别跻身“中国十佳茶旅路线”和“中国30座最美茶园”;西乡推进的杨河万亩生态观光示范茶园、峡口及罗镇原生态观光茶园“四大茗园”等茶园生态旅游精品景区等茶旅路线名气大外,大部分的观光休闲茶园都仅是业内的人知晓,没有形成知名的精品茶旅路线。
目前,我市茶园旅游活动刚刚起步,各县区主要推出的是茶园生态观光游,仅限于游园观光、体验手工采茶和制茶初级阶段,定位开发层次和游客参与度不高。茶叶商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茶叶、茶具为主,而从茶文化物质形态出发,将茶学、茶故事、茶艺表演、茶特产、茶字画、茶陶瓷、茶诗词、相关的衍生产品如茶服、扇子、文具等拓展和延伸成为商品的较少,导致茶旅产品出现结构单一、集聚效应不高和附加值低的问题。茶产品包装设计上,针对不同的茶叶消费群体,合理设立。对于茶旅的消费者,设计上要融小众化、艺术化、规范化和便携性为一体,避免过度包装。
我市茶旅经营者在茶旅融合的过程中,大部分依然以传统的茶叶生产为主、茶旅融合体验为辅。茶园的承载能力和可提供的服务水平有限,缺乏配套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专业态势。茶旅服务信息在茶叶旅游资讯平台、去哪旅游网、云智游、途牛等网站宣传推广的比较少,致使以信息化手段扩大茶旅线路知名度的影响力有限,从而使得我市茶旅省内和业内知晓的多,省外和业外知晓度低。茶旅的开发者与经营者,大多属于茶产业的传统经营着,缺乏茶文化营销技巧、茶旅开发经验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管理服务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低,正是经营机制的落后,制约了茶旅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经营。
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政府及业界应更新观念,大力发展汉中茶旅融合。一是生态环境优势与乡土文化等休闲资源结合起来。如汉中市南郑县罗帐岭茶园,西乡县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东裕茗园,西乡五里坝镇的有机生态茶园等,这里终年云雾环绕,生态资源极佳,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企业应充分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农田野趣和农家乐雏形,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知名品牌。二是结合当地茶文化特色和茶叶产品优势,各县区可推建汉中仙毫的子品牌,让旅客能够体会到不同县区风俗文化和茶产品的差异化。如镇巴茶旅可着重建设高山有机茶1200®,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增加游客的旅游粘度。
通过有关调查数据分析,汉中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本省和周边几个省份,且多数是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节假日期间自费旅游,停留时间仅1至2天[4]。因此,目前汉中茶文化旅游应根据市场客源情况,设计规划先考虑本地消费,后面可逐步增设其它项目。
承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设计原则,在通往茶园的道路、桥梁、指示牌等设施上,体现茶元素,增加茶看点。突出山水茶园规划布局,打造花海茶园、竹海茶园和民俗茶园等新景观。做好以茶为主题的旅游廊道,包括禅茶绿道、茶香慢道、自称车绿道等,增加旅游吸引物串联线索。让“住茶园、观茶景、品茶饮、购茶品、体茶俗、知茶史”贯穿于茶旅的全过程[5]。设计完善休闲功能:如修建公共场所、休闲区、垃圾箱、停车场等必须基础设施,完善休闲功能,扩大轴线型游憩空间。
结合我市旅游资源,深挖“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和汉中茶文化等人文历史等资源,并进行科学包装设计,形成更多精品茶旅线路。一是开发茶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午子山、私渡、天明、二里、红庙罗账领、定军山茶园观光旅游走廊,要将樱桃沟、张骞墓、李固庙、古路坝灯火、西北联大、金沙滩、红寺湖、龙岗寺、定军山等人文历史文化要素与茶生产、加工、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开发融茶园观光、自助采茶、自助制茶体验、茶文化表演、茶餐饮于一体的娱教娱乐大众茶文化休闲观光场所。二是开发茶旅游产品。如开发茶熏腊肉、茶叶面条、茶叶面皮、茶叶宴等,把茶原料作为茶旅产品开发的物质载体,引导企业改变茶原叶形态开发,注重新产品外形设计、包装、文字与当地地域特色结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体验和购买需要。
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利用茶文化研究中心及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加强对汉中本地茶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和利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张骞茶文化。充分挖掘和传承民间各类茶事活动,深度开发茶文化,广泛征集采茶、制茶、赏茶、品茶、泡茶、唱茶等人文历史、故事典故,精心制作宣传画册、视频影像,组建茶艺表演队,讲好汉茶故事。通过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强宣传促销,扩大“汉中仙毫”整体品牌形象及各茶乡个体旅游形象。借助油菜花节、樱桃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将茶叶产品、茶文化产品和旅游形象纪念品捆绑宣传,不断借助旅游氛围,提升游客对汉中茶旅活动的感知和参与热情。
当前,人们更注重休闲养生,可以结合不同游客的需求,培育丰富多彩的茶旅新业态。如茶叶特色小镇、茶叶庄园、微庄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茶叶体验、创意茶业、民俗文化园、美丽乡村等。结合汉中地域特点,开展不同风情的茶乡生态游、茶保健游、茶节庆游、茶民俗风情游和茶科普教育等活动,用创意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体验观光、度假休闲和旅游购物等需求,真正使茶叶成为“可喝、可吃、可用、可看、可玩”的产品。
目前,汉中发展茶旅的辐射范围多在陕西省范围内,需打破传统,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可借助茶旅游活动、茶博览交易会,开展自媒体平台营销(包括抖音短视频、淘宝网、快手、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红网络、粉丝团等)、多样性跨界营销和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开创留言问答形式,与游客、茶文化专家开设互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升茶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度,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茶旅融合是一项富有内涵和创意的新型旅游项目,目前我市茶旅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汉中将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以茶旅融合发展为引领,积极发挥生态、文化、康健和体验等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促进茶旅深度融合,开启茶产业经济的“换道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