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杰,倪圣亚,薛民琪,陆胜龙,任 彬,徐 红,王志春
(1.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环境监测站,江苏盐城224002;2.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江苏盐城224002)
习近平总书记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盐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践行“两海两绿”路径,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主要包括农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畜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和农村城镇生活垃圾等[1]。通常人们所说的“农业废物”主要是指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2]。
盐城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秸秆资源大市。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3.33万hm2,其中大小麦42.83万hm2,水稻 40.44 万 hm2,玉米 10.17 万 hm2,油菜 3.51万hm2。全市秸秆资源总量较大,主要农作物年产秸秆约729万t,其中大小麦秸秆252万t、水稻秸秆338万t、玉米秸秆120万t、油菜秸秆19万t。2018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5%,其中:能源化利用占12.6%,肥料化利用占76.81%,基料化利用占2.24%,饲料化利用占3.69%,工业原料化利用占2.21%。
2.1.1 秸秆能源化利用。2018年,盐城市能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量约91.83万t,利用率达12.6%。全市收贮利用主体共123个(其中年收贮量达10 000 t以上的 14家、5 000~10 000 t的 19家、2 000~5 000 t的39家、2 000 t以下的51家),年收贮利用秸秆约175万t。建湖、射阳、大丰、亭湖4县(区)形成了“以生物质电厂为核心,以秸秆收贮点为依托,以农民经纪人为主力的秸秆能源化利用体系”。四大生物质发电厂装机容量8.5万kW,年发电量约7.57亿度,可消耗农作物秸秆约54万t。
2.1.2 秸秆肥料化利用。2018年,全市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62.2万hm2,还田率由2013年的40%上升到2018年的73.56%。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 945台,秸秆还田机25 117台。在全面推广机械化全量还田的同时,积极开展桑园和果园秸秆回铺、生产有机肥等利用。全市除秸秆机械化还田外的肥料化利用达23.71万t,利用率3.25%。
2.1.3 秸秆基料化利用。2018年,全市积极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秸秆菌料规模化利用,已建成秸秆食用菌企业11个。全市基料化利用秸秆约16.36万t(含外销),利用率2.24%。
2.1.4 秸秆饲料化利用。2018年,全市34家养殖企业利用秸秆作饲料,饲料化利用秸秆约26.7万t(含外销),利用率3.69%。
2.1.5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全市现有秸秆制砖、编织草绳草帘等工业原料化主体26个。全市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约16.1万t(含外销),利用率约2.21%。
盐城市是江苏省畜牧大市,畜牧业是该市农业的一大传统产业,也是该市农民家庭副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市生猪存栏量为425.4万头,家禽存栏量为9 130万只,奶牛存栏量为3.27万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86.3万、95.77万、15.74万t。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3%、94%,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达77%。根据对畜禽粪污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利用的原则,东台、大丰、盐都、射阳、阜宁、滨海等6个畜牧大县加快实施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亭湖、建湖、响水3个非畜牧大县均出台整县推进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2.1 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四位一体”养殖模式,深入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大丰区、东台市相继创建成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成功部级示范场19个,省级示范场403个,全市生态健康养殖达56.2%。
2.2.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市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对主要河道和重要水体等周边需关闭的279个养殖场和通榆河一级水源保护区内39家养殖场已全部关闭到位,降低畜禽养殖对水体的影响。2018年建立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治理清单3 848户,共通过治理检查认定规模场3 700家,治理率达96.15%,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6.6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6.91%。
全市现有水产养殖总面积12.16万hm2,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6.2%。其中,淡水养殖6.94万hm2、海水养殖5.21万hm2。主要有异育银鲫、河蟹、南美白对虾、紫菜4大主导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分别为2.80万、2.61万、1.52万和0.49万hm2。经省、市生态环境部门抽样检测,全市水产养殖尾水均符合排放标准。
2.3.1 生态健康养殖。全市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健康养殖面积超过65%,池塘生态循环养殖面积累计12.05万m2,占全省1/3以上,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一。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累计达1.69万hm2,东台、盐都、射阳、建湖、阜宁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盐都区创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2.3.2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一是开展海上紫菜养殖专项整治,对33个紫菜养殖企业开展紫菜养殖筏架回收检查,确保紫菜筏架回岸处理率达100%。二是开展养殖投入品专项整治,对水产养殖投入品开展检查,依法查处使用违禁药物等行为。三是推进尾水处理设施配套,促进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2018年,全市高密度水产养殖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及净化区配套率达31.3%。
2.4.1 化肥减量增效。2018年,完成了3个2017年度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部、省级示范县项目,1个江苏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氮化肥部级示范县项目,9个2017年度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建设任务,并续建1个2018年度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国家级示范县,3个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项目。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49.1万t,比2015年削减5.1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13万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63%。
2.4.2 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全市共落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3个,每个县(市、区)确保2个以上。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治,全年3大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计207.53万hm2,覆盖率达61.4%,绿色防控产品使用达78%,实现了农药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2.4.3 农膜回收利用。根据农业农村部《农膜回收行动方案》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该市制定颁布了《盐城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区)按照要求完成农膜生产应用及回收利用普查任务。经调查,全市现有农膜生产企业1家,2018年生产农膜仅有400 t,全市所用农膜主要从外地调入。据统计,2018年全市农膜使用总量45 644.7 t,农膜回收总量43 688.9 t,回收率达95.7%。
全市小散养殖场户面广量大,小规模养殖户处理粪污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受生猪养殖经济形势的影响,多数养殖户不愿意投资建设治污设施,治理难度大,各地推进力度也不均衡。种养结合不完善,种养主体分离,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运行成本总体较高,治理效果不理想。又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圈舍猪存栏下降甚至空栏,养猪亏本严重,养殖户不愿意投入成本改造粪污处理设施,猪场粪污治理难度增加。
盐城市传统施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水肥一体化仅在部分经济作物上少量应用,机械施肥、侧深施肥等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由于化肥本身对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机肥料施用较化肥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有机肥施用“最后一公里”瓶颈难以突破。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年度之间差异较大,大发生年份农药用量必然会增加。由于粮价下跌,农药价格上涨,农民往往优先使用价格偏低、用量较大的农药;加之药械落后,大、中型机械施药面积仅占1/3左右。
4.1.1 加强畜禽养殖场治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分别建立规模以上养殖场和小型规模养殖场的治理清单,落实治理方案,提高治理质量。
4.1.2 整市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工作方案,积极做好畜牧大县和非畜牧大县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培育壮大多种类型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小散养殖场户畜禽粪便社会化处理体系建设,建立畜禽粪污收集、转化、利用网络。
4.1.3 突出长效监管。加大《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以乡镇为单位加强监管,防止污染事件发生。发挥直联直排平台作用,将规模养殖场检查认定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跟踪监测,提升监管水平。
按照农业农村部“一控、两减、三基本”和《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积极推进科学施用,控减肥药污染。农业职能部门加大对农户的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扎实做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开展水稻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试验、示范,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及先进施药等技术,着力改进施肥施药方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控减化肥农药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