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和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上海 200040)
近年来,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经由“帝王病”成为“病中之王”,临床医师对之并不陌生。 很多医师都有痛风诊治经历,不少人似乎“颇有心得”,但是细细推究,无论是诊疗理念,还是具体治疗中,都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严重影响了痛风治疗的达标,同时也增加了不合理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要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比建立一种新理念更为困难,尽管目前针对高尿酸血症、痛风诊疗,国内外已经发布多个指南或共识,但是并未被广泛重视、接受或者付诸实践。 因此要提高痛风治疗的达标率,应该从医师做起,只有医师的认识提高了,诊疗规范了,痛风达标率提升才有可能;而另一方面则是患者的依从性 (主要取决于慢病管理),其实也与医师有着密切关系。
什么是痛风的达标治疗? 痛风主要包括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晚期患者还包括痛风石、尿酸性肾病等合并症状。 目前痛风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在积极干预下(药物和非药物),痛风性关节炎不再发生, 或者极少发生, 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 μmol/L(有痛风石者控制在 300 μmol/L 以下)。痛风患者、包括很多临床医师认为,痛风是无法根治的,这是第一个需要纠正的观点。目前认为,在综合治疗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再次发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因此,痛风是可以治愈的!而治愈痛风的前提是降尿酸治疗达标,只有将尿酸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之内,痛风才能治愈,即痛风性关节炎不再发作。但是降尿酸治疗是一长期的过程,基本原则是用最小的剂量、最合适的药物,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值之下。
第二个需要更新的观念是: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从人群检测参考值看, 男性血尿酸上限值为420 μmol/L,女性为 360 μmol/L,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尿酸血症被定义为男性超过420 μmol/L,女性超过360 μmol/L。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将高尿酸血症定义为360 μmol/L 并无临床意义。 因为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为420 μmol/L,只有当血尿酸超过饱和浓度后,才容易在关节腔或者其他组织中沉积,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1]。 另外,女性更年期后,血尿酸水平逐渐上升,并且接近男性尿酸水平, 如果按照360 μmol/L 作为高尿酸血症的诊断起始点,那么不少更年期后的女性很容易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最新的高尿酸血症定义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 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2]。 这与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疾病的诊断不因性别差异而标准不同是相似的。
第三,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治疗原则是控制急性炎症发作,而非降尿酸治疗。 这与中医学理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一致。 降尿酸药物不会即刻起效,而且在没有抗炎的情况下采用降尿酸治疗,会因为尿酸的快速波动,使一部分患者关节炎症状更难控制。正确的“治标”措施应是采用秋水仙碱、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 anti-inflammtory drugs,NSAIDs)或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抗炎治疗应该尽早开始,方能起到治疗作用,尤其是秋水仙碱,应该在发病12 h 内服用。 秋水仙碱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如果发作较长时间后服用,由于炎症因子已经大量释放,则丧失了药物起效的窗口期,故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窗口期很短,一般不超过48 h。只有在有效抗炎的基础上,或者痛风性关节炎控制2 周后方能开始降尿酸治疗。选择何种降尿酸药物要根据肝功能、肾功能、泌尿系尿酸盐结石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5801 来确定。以往的观念是测定24 h 尿尿酸,当尿酸排出多时,采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或者非布司他),尿酸排出少时采用促排药物(苯溴马隆),这一观念亦需要纠正。 一方面24 h 尿尿酸测定可靠性差,临床实用性较差,另一方面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血尿酸增高,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第四,需要确立的观念是:要重视降尿酸初期的预防用药。所谓预防用药是采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每天剂量不超过 1 mg)、NSAIDs 或小剂量激素(每天剂量不超过10 mg)。 按照以往的治疗理念这一点经常会被忽视。之所以要采用预防用药主要原因是在降尿酸治疗初期, 由于血尿酸水平的波动,容易诱发急性痛风发作。 这也是患者经常提出的质疑,为什么已经用了降尿酸药物,痛风还会发作?降尿酸药物诱发的痛风常发生在开始降尿酸治疗的最初3~6 个月内, 因此主张预防用药的疗程为 3~6 个月[3]。 应该选择上述3 种药物中哪种药物来预防? 主要依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激素是最安全的选择,肾功能正常者,小剂量秋水仙碱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高。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较其他许多疾病而言“较为简单”,因为常用的治疗药物仅有7 种,其中3 种抗炎药物(秋水仙碱、NSAIDs、激素),3 种降尿酸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1 种碱化尿液药物(碳酸氢钠),但是痛风治疗又极具艺术性,选择什么药物、采用多大剂量,可以充分体现医师的诊疗水平,对治疗效果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起到关键作用。
期望临床医师重视理念更新,遵循指南、共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体会、积累经验,为提高痛风治疗的达标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