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伟,刘 辉,王东月
患者,女,31岁,因“头颈部疼痛1周,加重3 d”为主诉,于2018年11月15日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就诊。患者于1周前(2018-11-08)始出现双侧颞部胀痛,伴颈部僵硬不适感,当时症状较轻,未在意。3天前(2018-11-12)头痛症状加重,活动后明显,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7.8 ℃,偶伴恶心,未呕吐,于当地卫生所应用头孢曲松、更昔洛韦、地塞米松及甘露醇等治疗,感头痛症状稍有改善。入我院当日急诊查头颅CT示:左侧上颌窦少许炎症改变,余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患者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二便正常。2008年曾因头痛、发热、呕吐就诊于外院,行腰椎穿刺检查,结果提示“病毒性脑膜炎”(未提供具体资料),经抗感染及降颅压等治疗(具体不详)后好转。近10年来共出现过6次头痛及头颈部僵硬症状,每一次发作均表现为由轻到重的持续性头痛伴发热,开始为胀痛,逐渐演变为跳痛,间歇期最短为半年,最长为3年,每次均就诊于当地医院,期间未复查腰穿。体格检查:体温37.7 ℃,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60 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颅神经检查(-),眼底视乳头无水肿。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肌体积正常。深、浅感觉及复合感觉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颈略强,Kernig征(-),Brudzinski征(-)。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检测1.85 g/L,尿鳞状上皮细胞53个/μL,尿黏液丝80个/μL,乙肝表面抗体185.48 IU/mL,余无明显异常。血清病毒系列抗体检查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风疹病毒抗体IgG阳性。辅助检查:胸部螺旋CT示:双肺及纵膈CT平扫未见异常。头颅螺旋CT示:左侧上颌窦少许炎症改变,余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颅脑MRI示: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颅脑MR增强扫描示:头颅MR增强未见明显异常。胸椎MRI示:胸8椎体异常信号影,考虑血管瘤,请结合临床。头颅MRV检查示:左侧横窦局部狭窄,右侧横窦局部充盈缺损、多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余心脏、颈部血管、腹部、泌尿系及妇科彩超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头痛待查,病毒性脑膜炎可能性大。
患者入院后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降颅压、泛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及丹珍头痛胶囊、麝香海马追风膏等对症治疗。入院第2天(2018-11-16)局麻下行腰椎穿刺术检查:初测脑脊液压力为250 mmH2O,脑脊液终末压为105 mmH2O。脑脊液生化示:乳酸2.54 mmol/L、蛋白0.73 g/L,氯117 mmol/L。脑脊液常规示:白细胞2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 96 mg/L。脑脊液抗酸染色阴性。脑脊液病理学检查见多量淋巴细胞。患者自入院第2天起头痛症状逐渐缓解。入院第7天(2018-11-22)局麻下再次行腰椎穿刺术检查:初测脑脊液压力150 mmH2O,脑脊液终末压为100 mmH2O。复查脑脊液常规示:白细胞数23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入院后第8天(2018-11-23)患者头痛、恶心症状完全缓解,体温亦恢复正常,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于入院第9天(2018-11-24)出院。出院诊断:(1)Mollaret脑膜炎;(2)颅内压增高;(3)大脑静脉狭窄(左侧横窦狭窄)。出院4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发头颈部疼痛,未遗留神经系统任何阳性症状及体征。出院9个月后随访,患者于2019-08-03淋雨后再次出现脑膜炎症状,自服泛昔洛韦1周后症状完全缓解。
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 meningitis,MM)又称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benign recurrent aseptic meningitis)。法国学者Mollaret于1944年首次报道,Mollaret脑膜炎为良性的、急性发作性的无菌性脑膜炎,为神经系统较为少见的良性复发性疾病。本病临床少见、易误诊。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发病居多,无性别差异。本例患者21岁起病,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安全明确。综合国内外对本病的病因报道来看,本病可能与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EB病毒感染有关,与HSV-2感染有关的报道更多。也有关于颅内表皮样囊肿、药物诱发、肿瘤细胞脱落等方面病因的报道。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机制、基因突变和炎症机制有关。本例患者血清病毒系列抗体检查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风疹病毒抗体IgG阳性。说明该患者既往有病毒感染病史,但是否为引起Mollaret脑膜炎的病因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以反复发作性头痛、发热、恶心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发作间期长短不一,间歇期恢复正常。通常起病急,临床症状在1~2 d达到高峰,可持续3~7 d,有自限性,不遗留任何后遗症。本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发热,颈略强,间歇期最短为半年,最长为3年,符合Mollaret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但其只有颈略强,而Kernig征(-)、Brudzinski征(-),考虑可能因患者本次病程较久、症状较轻、入院前已于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有关。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正常或增高,氯化物正常或降低,糖正常或降低,细胞数增加,24 h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24 h后以淋巴细胞为主。本例患者腰椎穿刺检查示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示脑脊液蛋白升高、氯化物降低、淋巴细胞数增多。部分学者认为,脑脊液中查到大而规则、胞浆与细胞核分界不清、易碎的单核细胞即Mollaret细胞(又叫鬼影细胞)可作为本病诊断的可靠依据。一般认为Mollaret细胞多于发病后的数小时内出现,24 h后消失[1-3],因此尽早行腰椎穿刺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于发病24 h内行腰椎穿刺检查未能查到Mollaret细胞并不能排除本病。本例患者脑脊液检查未能查到典型的Mollaret细胞,考虑与患者就诊较晚、行腰椎穿刺检查时已不是发病的24 h以内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1962年Bruyn[4]提出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热伴脑膜刺激征;(2)间歇性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和体征;(3)发作期脑脊液细胞数增加,包括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4)病程具有自限性无后遗症;(5)应用现代检查技术不能发现任何致病微生物。1979年Galdi[5]对Bruyn提出的诊断标准做了进一步补充:(1)本病可以不发热;(2)约50%患者除了有脑膜刺激征外,有其他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间歇期可以从几月到几年;(4)脑脊液中γ球蛋白可以升高。本文患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本病应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脑膜炎相鉴别,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国内有多篇Mollaret脑膜炎被误诊为其他脑膜炎的报告。患者反复出现脑膜炎表现、症状于数天内缓解、无后遗症等表现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本例患者也曾被诊断为其他类型的脑膜炎。应严格掌握该病的特点,以免发生误诊。目前本病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组胺、激素、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为主。本例患者经抗病毒、降颅压及对症治疗10天后症状完全缓解。本病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6],不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本例患者脑膜炎病程长达10年,既往诊断过“病毒性脑膜炎”,结合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考虑其并不符合普通的“病毒性脑膜炎”。实验室检查提示患者既往有过病毒感染,提示Mollaret脑膜炎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笔者认为该病主要特点在于反复发作,因此预防其反复发作、寻找引起本病反复发作的诱因至关重要。另外,该病的诊断标准制定时间较久,已有多篇临床诊断为Mollaret脑膜炎的相关报道,但无发热及脑膜刺激征[3,6-7]表现。因此,该诊断标准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