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倩茹
陈薇,女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危害防控专家。2020年9月,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在此之前,很多人还不知道陈薇这个名字,但是全人类都在享受着她的贡献。
陈薇1966年出生在浙江南溪。天生聪慧,勤奋好学的她顺利考入浙江大学后,又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清华大学还没有毕业,一家大公司就和陈薇签了约。可是,一个不经意的“邂逅”让她改变了志向。那一天,陈薇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抗体,意外地了解到这所学院的历史。
军事医学院建于1951年,当时抗美援朝,美军竟然使用细菌武器。周总理大为触动,抽调全国顶尖科学家成立了应急机构,担当着防御生化武器与核武器的重大使命。
听到这段历史,陈薇热血翻涌,产生了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于是,她放弃大公司待遇优厚的职位,前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科研工作如航海探索,如果发现新大陆,就是极大的成就,但更多时候是枯燥乏味的航程。很多人刚开始时踌躇满志,等到被孤独淹没时又选择了放弃。但陈薇不是这样,从一开始她就做好了 “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准备。
孜孜不倦的学习,让陈薇在4年后成为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从此,陈薇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入选了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后来又晋升为研究员,而2003年的“非典”将她推向了历史舞台。
为了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陈薇天天泡在实验室,连家都不回。根据常规,在负压实验室最多工作5小时就必须出去透透气。但为了和病毒抢时间,陈薇尽量不吃不喝,穿着成人尿不湿,甚至不顾实验室里负压缺氧带来的剧烈头痛,在里面一工作就是八九个小时。
经过50多天的奋战,陈薇所在的研究所终于研制出了可以有效预防“非典”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成功率达到100%。因此,陈薇一战成名,37岁的她名震医学界,获奖无数。
2006年,陈薇将目光“盯”向了“埃博拉”病毒。这一病毒于1976年登陆人体,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2014年,“埃博拉”病毒变异归来,它先是爆发于西非,紧接着蔓延到欧美,一时间引发全球恐慌。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陈薇率队赴非。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陈薇团队夜以继日的攻关,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诞生。不久后,她们拿到了境外临床试验的准入证,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那一刻,全世界为陈薇、为中国竖起了大拇指。
2008年,汶川地震,陈薇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赴灾区一线;北京奥运会期间,陈薇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负责核、生化反恐任务;今年,面对新冠疫情,陈薇带领团队再次出征武汉,深入救治第一线,获取第一手数据,不负众望地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
30年来,陈薇与“毒”为伍,与“疫”同行,有辉煌,更有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曾有人问她:“去疫区那么危险,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轻轻地回答:“身为军人,这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我热爱我的工作,更爱祖国和人民。我愿这一生都能和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