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

2020-12-12 23:17
电力设备管理 2020年9期

分析当下,在智能电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度依赖智能电网技术不能够将智能电网模式与配网调控一体化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智能电网有许多优点,能够促进电网的运行效率,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目前的配网管理方面还不完善,仍存在着许多缺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仍需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探索。

1 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电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1.1 实时性

智能电网模式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高效率运行得益于它具有几个基本特点,其中比较重要是具有高效的实时性。智能电网模式下需要以厂站遥测、遥信等技术为基础在最短时间内对真实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而这一切都非常的高速度,比人工的工作速度快很多,迅速的将所收集的信息纳入到数据库中,让工作人员可以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性的监控。这一切都是人工所无法实现的,如果没有智能电网模式,那么很难对整个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其次,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将指令迅速的传播,由高层到低层,在短时间内就可能传播到。能够实现调控指令的有效控制以及下层人员对指令的实时性的对指令的执行。

1.2 开放性

智能电网系统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它采用开放式的框架结构进行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发现,普通居民可以登上智能电网平台,对自己的信息进行监控查询。这就是所说的开放性的平台,这个平台能够允许第三方软件的介入,能方便地实现信息数据库的有效连接。智能电网所具有的开放性是以前传统电网模式所不具有的特点,而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了现代电网模式的发展,推动了智能电网模式发展的脚步。

1.3 系统性

智能电网模式具有系统性,系统性的管理可帮助工作人员进行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监控。首先,以智能电网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为基础的电网模式能够对各个电站以及电网网架的变化进行实时性监控,如中途出现任何故障,如电网信号中断、电线被破坏等故障,智能电网系统都能够及时报警,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检修和维护;其次,在正常电网运行过程中,还可通过智能电网模式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性的评估。还能够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打分,进而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情况的掌握与分析;最后,在对整体的电网运行情况进行掌握和监控之后,智能电网模式还能够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这项工作如果人工来做的话是非常复杂的,而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就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智能化的信息反馈有利于电网运行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设计好最合适的应对措施,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安全性,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1]。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模式存在弊端

在目前看来,根据配网管理发展的情况来看,仔细分析可以知道在运营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着问题。例如,在一些城郊结合部或者城郊市区线缆混合非常常见,这个问题也为后续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普遍存在的线缆混合现象在工作时牵涉了电缆和线路维护多个部门,这也就使得管理难度非常大,容易出现许多管理漏洞。这样的弊端不仅不有利于管理,而且不利于发布指令以及有效的执行命令。总的来说,这种模式阻碍了当前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发展的脚步。

2.2 缺乏可靠的数据

所谓智能系统,依托的就是数据的监控与计算,如果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数据,又或者所获数据信息并不可靠,那么就会阻碍智能电网模式的发展。如果调度管辖的范围比较广,而在管理的范围内又出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线缆混合现象,那么如果想要保证调控的精确性是非常困难的。单只依靠相关的电力运行信息及电力施工的工程图纸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在这其中可靠的数据显得尤其重要。但在当前实际运行中,可靠的数据是非常难以得到的,甚至可以说可靠的数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而且在整个配电调控中牵涉到许多电力设备,一旦出现任何误差就会阻碍电网的正常运行,又或者会出现许多的安全性问题。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获得到可靠的数据,是目前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2.3 调控针对性不强

通过人力来实现对配网的运行和管理,往往是会出现许多偏差的,即使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也难以保证100%的正确率。在面临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工作需求制定准确的调控方案,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工作,如果专业人员的技术本领不够高,那么在调控过程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误。而且即使工作人员拥有高超的本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每个人所经历的不同,也会由于经验和习惯性的做法产生盲目调控倾向,很难做到合理的有效调度指挥[2]。总的来说,用人工去进行这项调控工作是不科学的,这也是阻碍传统电网模式发展的绊脚石。如果当前的智能电网模式能够克服这个困难,那么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就能够向前迈进一大步。

2.4 人工技术水平不高

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智能电网模式下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够保证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人工技术水平不高,对整个调控一体化还不能够完全掌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智能电网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也就更难将它的优势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整个工作中要求人工技术水平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这样才有利于电网的正常运行,以及出现问题时的合理调控。

3 应对措施

3.1 提高调度系统的性能

在电网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安全性是整个电网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整个电网中分为两个部分,主网是以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为基础形成的主导网络体系,而配网是面向广大电力用户。这两个部分完全不同但又互相配合,立志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用电体验。因此,想要提高配电网调控系统的针对性,就要充分利用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平台,在电子地图上可以显示每个地点的线路、变电站等,从而更加全面地对信息进行掌控,提高智能电网系统的工作性能,让整个调度具有准确性和针对性,不再盲目的进行调度。

3.2 发挥GIS 系统的优势

在电子地图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配网线路与地理位置之间的交融。可在这个基础上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归类和分层管理,既可以提高调度质量又可提高工作效率,让整个调度过程以及管理更加有效。这就是GIS 系统的优势之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合理利用GIS 系统的优势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能够在电子地图上对整个调度信息进行实时性的监控。

此外,SCADA 系统能够更加迅速的将实时信息反映在平面图形上,它的优点是更加的直观,有利于工作人员分辨。而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高度一致。SCADA 系统可以说是在不断地升级创造中。例如配网调控一体化是在其系统上进行再次的升级创新,更加有利于智能电网模式的整体运用与实际运行状态的监控。GIS 系统在智能电网模式下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让它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将GIS 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在调控和监控两方面进行完美的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省去了在工作中浪费的精力。

3.3 有效结合GIS 与SCADA 系统

GIS 系统在调度中发挥了充分的优势,而SCADA 系统在电网运营状态的监控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将两套系统进行充分结合,使这两套独立的系统能够互相融合,那么就会解决非常多的问题[3]。例如,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管理中,实现电网侧与用户侧两侧的数据实时性交互。但如果盲目将两套系统进行融合,是很有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的。

在两者融合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如何实现自动化设备实时数据的接入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在整个智能电网模式下所有的数据都是自动化接入,根本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要选择合理的数据录入与维护模式,因为这两种模式各有其特性,不能选择合适的维护模式会降低整体的工作效率;虽然两者都各具自身的优势,但如果将两者结合,也要善于发现结合之后整个系统的优势,并将整个优势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提高系统的友好性,让两者系统互相配合,以及方便工作人员的监控与记录,在工作中提供更多的便捷。

3.4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即使信息化技术已经介入电网模式,虽然开发出智能电网模式,但仍少不了人工的操作与监控。一旦智能系统出现问题,还需结合不同的故障进行针对性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与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对智能电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进行全面的掌控。

4 结语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在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进行报警,让工作人员进行维修。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故障检修时间,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整体效率。在将来的发展中,智能电网模式仍需要面对许多困难,重视人才培养是相关部门急需加强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