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认为, 国内生猪期货上市后,有望率先吸引温氏股份、牧原股份、 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等行业头部企业参与。 此外,生猪期货的上市,还将与豆粕、玉米等饲料品种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以此进一步增强养殖行业的风险工具供给, 进而加大全行业风险对冲效率的提升。
生猪期货的推出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猪周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生猪期货只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并不会改变实际的供求关系。 国人爱好食用猪肉, 猪肉因此在肉制品中占了大头,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端很稳定,而影响价格的,主要是供给端的变化。 养殖户基于价格的变化,选择增产或者减产,出栏量又反过来影响猪肉价格, 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对价格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货推出之后,会增加短期波动,而减少长期波动,猪周期的峰值减小,谷底提高,就是说长期的振幅变小了。 生猪期货的推出,并不会消灭猪周期,但是会弱化。
养殖户多了一个对冲工具,让价格提前锁定, 把风险转移给了投机者。 但这个工具并不是所有养殖户都适用,因为期货规定了交割日,到那天必须有货可以交货, 散户的出栏量很不稳定,所以无法参与。 对于规模化养殖的企业, 这是个实质性的利好, 能够稳定出栏的头部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提高了业绩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加速了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受非洲猪瘟疫情催化影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已经有所提速, 各主要生猪养殖公司生产性生物资产已经企稳回升,去年8 月份,前10 大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同比增长21.24%, 占出栏总量的比重从2018 第一季度的5.96%提升至7.70%。2019 年出栏量前20 企业,既包括温氏、牧原等耳熟能详的巨头,也包括正大、 天邦、 正邦等传统猪企, 更有海大这种饲料巨头进军养殖的后起之秀。 温氏、牧原依然占领生猪出栏第一梯队, 温氏年出栏生猪1852 万头,牧原紧随其后,年出栏1025 万头。两大巨头加起来2877万头,占到中国猪企前20 强总出栏量的48%, 接近一半。 年出栏100万~1000 万的企业共计11 家, 总出栏量2583 万头, 占前20 强猪企的43%,其中,中粮肉食年出栏约200万头。 年出栏100 万头以下的猪企有7 家,总出栏数598 万头,占比仅为9%。 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因为期货的对冲,业绩能够提前锁定,周期属性也会弱化。 管理优秀,出栏稳定的企业,将会长期享受高溢价。 养殖业去散户化, 市场份额提升是大势所趋,生猪养殖逐渐高科技化,具有稀缺性的头部企业,将会强者恒强。
期货价格具有先导性, 生产者可以根据期货价格变化, 去进行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决策, 预见性地增产或者减产, 这样提高了市场的供求平衡,抑制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国家可以把期货价格作为宏观政策的参考依据,未雨绸缪,提前调控,对稳定物价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