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江苏苏州215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承接国家发展战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1]。但是目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存在创新性不足,学习缺乏系统性、主动性,科研实践能力较弱等诸多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生态位理论,从生态位的分化、扩充及与协同创新3个方面,针对当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生态位又称生态龛,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是与相关种群、周围环境因子的关系与作用[2]。例如一个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分别占据着从表层到深层的不同水域,拥有不同的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这就是“生态位”。在自然环境中,每一种生物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在环境变化梯度中都占据着各自所处的地位。
我国学者朱春全1997年提出了生态位的态势理论,指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任何生物单位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影响力或支配力,例如占据新环境的能力、增长率、能量和物质转换的速率等[3]。
教育生态学将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了教育当中。教育生态学理论中,教育系统是一个由各因素、各部分在相互作用变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的完整生态系统,生态位的主体涉及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区域高等学校、高等学校个体。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在高职院校科研链上具有独立“生态位”[4]。
基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的定义,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调查主要分为“态”和“势”两方面。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态”是指教师过去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资源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科研能力所呈现出来的当前的状态,主要分为科研基础、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3个方面。科研基础主要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科研过程主要调查高职教师所处的科研环境,例如科研氛围、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设备等方面;科研成果主要调查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科研成果。高职教师科研能力中的“势”是指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本研究以问卷星为载体,随机选择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83份,其中有效问卷349份。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1 科研经费投入欠缺
对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一定欠缺,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必然会影响教师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表1 对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的调查结果
2.1.2 科研管理制度僵化
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调查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正在不断规范,但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实际情况的现象,僵化的、不灵活的管理制度势必会损害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表2 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调查结果
2.1.3 科研氛围缺乏
对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氛围的调查如表3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并不理想,在缺乏科研氛围的环境中,教师的科研敏锐性会逐渐丧失。
表3 对高职院校科研氛围的调查结果
2.1.4 科研成果水平偏低
对近3年高职院校教师科研项目的统计如表4所示。可见,相比难度大、结项要求高的省部级项目,研究周期短、结项要求低的市厅级项目更受到教师群体的青睐。同样,相比于核心期刊论文、专利、学术专著等科研成果,发表省级论文相对要求较低,所以教师的省级论文发表数量相当丰硕,有79%的教师近3年发表过3篇以上的论文,而发表核心论文、获得专利、出版专著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表4 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调查结果
2.2.1 缺乏自主系统性学习
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形成的关键。对高职教师群体的调查显示,有2/3的教师表示自己较少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有近一半教师群体表示自己只有基于某些完成任务的需要才会在学术网站上进行资料搜集。此外,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快捷化、碎片化的趋势,极少数教师会选择购买书籍,近70%的教师则选择在学术期刊的网站上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
2.2.2 科研实践能力薄弱
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调查主要分为科研内容及科研方法两个方面。在科研内容的选择方面,仅有24%的科研项目或者论文是基于企业的技术需要,有大量的科研活动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文献研究法是多数教师的选择,而对于门槛高、专业性强的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的掌握程度不高。
2.2.3 科研创新能力缺乏
在对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是基于完成各项考核而从事科研活动,仅有12%的教师是为了产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此外,有3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创新之处和突破点。
生态位理论认为,生物都会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状况,不断开拓和占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生态位,寻求良好的生态位,这一行为直接导致生物所需资源的流动,并形成不同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环境因子的竞争。每个生物都要通过最恰当的竞争策略去寻找自身最恰当的生态位[5]。生态位的变化主要包含生态位宽度变化与扩充,生态位重叠、竞争与分化,以及生态位的协同进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从这3个方面入手,完善高职教师科研生态位系统。
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即为生态位宽度。当物种生存可利用的资源数量减少时,它就会形成广食性及杂食性的特点以丰富其取食结构,从而增加其生态位宽度,实现生态位的扩充。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科研领域,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寻求更多的资源、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3.1.1 加强学习,增强科研能力
意识先行,促进科研行为自觉化。高职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更新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理论学习,实现综合业务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加强学习,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自我培养。高职教师首先需要广泛阅读著作和文献资料,并在阅读中勤于思考,不断积累,学习和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并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此外,科学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职教师还需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
3.1.2 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管理体制
加大科研投入,为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充足的科研资金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础和保障[6]。高职院校要为参与科研活动的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一方面积极从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争取科研资金,同时学校自身设置专项资金用于科研,落实科研配套资金。高职院校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手段、工具,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广泛的图书、文献资料,及时更新图书馆纸质图书资料库,购买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电子图书资源,同时借助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实现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下载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仅可以规范科研行为,还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实现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7]。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设立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统筹管理学校科研活动,在各二级院系设置专门的科研院长及秘书,具体负责二级单位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完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依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以制度化的形式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将科研行为与教师考核、评聘、评优相挂钩,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规范管理机制,加强对科研人员职业素养和诚信教育,教育引导教师规范科研行为、廉洁从业,依法严惩科研违法违纪行为。
组织培训,促进教师科研知识系统化。培训是系统、有效、快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7]。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使得教师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技能、方法,为更深入的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周密、系统的培训方案,组织开展科研专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科研过程中面临的如何选题、研究方法、项目申报技巧、资料收集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自由选择参加培训,培训时间注意不与教学时间相冲突。其次,针对特定类别的科研项目,在项目立项评审、结题等环节邀请专家对教师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导,让老师获得专家的具体意见。最后,建立科研培训的动态调整机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及时了解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根据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及时调整科研培训内容的侧重点。
生态位宽度的增加可以带来可利用资源的增多,生活于同一空间的生物群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分享或者竞争共同资源即为生态位重叠。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8]。为了减少对资源的竞争,物种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生态位与其他生物的生态位形成某些差别,从而发挥自己在生物系统中的独特作用,这种现象即为生态位分离。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的高校之间,高职教师必须找准定位,具有不同于和优于竞争对手的优良品质,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3.2.1 找准科研定位
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高职教师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主动服务产业、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研究活动[9]。高职教师科研活动必须清楚自身的特点,找准方向,避免与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生态位发生重叠。
高职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师的科研活动应坚持与教学相结合,立足本校实际,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高职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科研活动来源于教学,并最终回归于教学,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性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科学研究不是前沿、基础性研究,而是应用性研究。高职教师科研活动必须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根本宗旨,服务重点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高职教师需要深入企业内部,掌握企业生产管理的痛点以及技术升级的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结合自己的专长积极为企业提供四技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项目研究。
3.2.2 高职教师群体内部错位竞争
在高职教师群体内部,教师需要准确评估自身所处环境,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及科研水平的高低进行错位竞争。高职教师结合学校教育发展需要,科学定位自身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明确自身的研究层次,挖掘自身科研能力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任务,使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职教师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而避免因生态位的重叠而产生的不必要竞争,实现高职科研生态系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2.3 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时要敢于用创新的思路和眼光去思考研究方向,勇于填报空白领域,对于已有的理论成果要吸收借鉴,也要思考和钻研,敢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质疑[10]。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方法,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方面敢于突破传统,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反思,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并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积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研发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11]。
同一生态系统的不同物种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关系,当生态系统遭到突然的破坏或迎来外侵者时,处于同一生态系统的物种又会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各自种群的生存,而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协同合作关系。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关键就在于物种之间的相互协作。高职教师科研能力作为科研生态链上的独立环节,只有与系统内的其他个体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在稳定的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
3.3.1 组建科研团队、实现协同进步
科研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在知识和能力上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相互配合、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学术人群[12]。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科研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组建一支高效能的科研队伍,通过发挥科研团队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科研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团队的组建应当依托学院优势专业,选用学术带头人、博士等科研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有不同的专业及年龄层次,成员之间就共同感兴趣的某一研究领域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才能够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进步。在团队的管理机制方面,要充分考虑成员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建立并完善利益分配、经费使用等的管理制度,以有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13]。高职院校在加强对科研团队的考核评估的基础上,也需要为团队提供设备、经费等支持,以保证团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3.2 营造顺畅的交流环境。
学术交流是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促进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构建顺畅的交流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需要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召开研讨会,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吸引各领域的学术大咖、能工巧匠、技术骨干来学校交流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组织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为教师的考察、交流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高职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启发学术思维,捕捉思想的火花,明确科研活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