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安全和品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及对策

2020-12-11 06:07王怀禹
猪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猪血猪瘟高温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

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强毒型致死率可达100%,防控上现仍无有效疫苗面世,只能依靠检测和扑杀。非洲猪瘟病毒是相关病毒科唯一成员,拥有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有着独特的宿主和生态循环,而且具有超强的体外生存能力,并且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非常复杂。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我国生猪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对生猪存栏量的影响在2019年上半年已经凸显出来,2019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较2018年上半年同比下滑了15%,呈断崖式下降,至2019年年底跌至谷底,深跌27.5%,2020年上半年生猪产能有所回升,2020年上半年生猪存栏再次小幅下滑2.2%,2020年上半年生猪出栏2.51亿头,同比下降19.9%;在疫情影响下,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下滑21.6%。到2020年上半年,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出现19.9%的出栏降幅。值得肯定的是,自2019年10月份以来,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9个月环比增长,与2019年9月份相比增长了28.6%。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2020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开始增长。尽管如此,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饲料的安全和品质是非洲猪瘟防控中的重要一环。

1 饲料安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与调控对策

1.1 饲料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可能途径分析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饲料原料从收储到生产加工和最后运输等环节都存在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风险[1]。如晾晒的玉米被带毒的车辆污染;带毒的车辆未经严格清洗消毒;猪场的包装袋未经消毒反复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泔水;感染猪场饲料的不法转移等。还有传统的饲料生产工艺的局限,潜藏的非洲猪瘟病毒不能被灭活,如猪血浆蛋白粉加工过程中采取的低温喷雾干燥技术就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因此,2018年在血浆蛋白粉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所以不管哪一个环节饲料原料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均会使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增大。一是直接污染生产的饲料,二是饲料厂、运料车、猪场输料管道受污染,三是饲料厂流水线上潜在的病毒可能污染以后批次的饲料。经过以上各条途径的污染,会使病毒扩散的风险大大增加。

1.2 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饲料的相关研究

在非洲猪瘟防控的诸多选项中,饲料安全是其重要环节之一[2]。截止目前,还缺乏非洲猪瘟病毒通过饲料载体进行传播的有力证据,但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能够较长时间存活在被污染的如豆粕、玉米、赖氨酸、胆碱、维生素D等饲料中,在长达30 d的模拟运输后,非洲猪瘟病毒仍然存活在被污染的原料中[3]。2019年5月,美国《新型传染病》杂志(《EID journal》)出版了1篇关于非洲猪瘟病毒在自然饮水或饲料中的感染剂量报道,通过食用受污染饲料导致1 头猪被感染所需的最小剂量为104.0TCID50,中等感染剂量为106.8TCID50[4]。由此可见,如果饲料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病毒传播的风险急剧上升。上述事实足以证明,饲料安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1.3 保障饲料安全的综合应对策略

从饲料安全角度防控非洲猪瘟就是要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源。目前,确保饲料安全的措施很多,如采购安全的饲料原料、实施安全的原料运输、保证安全的饲料储存管理等。除了以上有效措施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对饲料生产过程的监管,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必要手段和最有效措施。

一是改进饲料生产工艺。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高温或高温制粒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其理论依据是非洲猪瘟病毒耐低温但不耐高温,在高温下不易存活。以56 ℃ 加 热 70 min、60 ℃ 加 热20 min、85 ℃加热3 min就可以将其灭活[5]。因此,在猪场可以对饲料进行蒸煮。用一个大容器,内装饲料和水、搅拌成湿拌料,用蒸汽加热达到60 ℃,维持20 min以上即可。这种处理方法既可灭活非洲猪瘟病毒,又可保持湿拌料的优点,增加适口性,减少粉尘污染。在饲料厂猪饲料加工工艺中,通过改进工艺,把制粒温度提高至85 ℃以上,调质时间延长至3 min以上,就可以让非洲猪瘟病毒灭活,从而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目的[2]。

二是加强对饲料生产的过程管控。为强化风险管控,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12月28日发布91号公告,针对猪血蛋白粉生产各环节出台了严格的过程管控措施。在屠宰环节,明确要求企业加强对猪血中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切实把好猪血原料安全关,改善猪血收集储存条件,实行封闭输送和储存。厂区要配备车辆消毒设施,对进出厂猪血运输车辆进行消毒。在生产环节,明确要求饲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把好原料、工艺和成品出厂关,严格执行原料进厂查验制度,猪血原料必须来自无非洲猪瘟疫情的屠宰场(点),猪血来源的同批次猪需经屠宰厂(场)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对进出厂区的原料运输车辆实施消毒,严格落实生产、留样观察和销售记录制度。产品生产必须采用高温喷雾干燥工艺,喷雾干燥设备进风温度不低于220 ℃、出风温度不低于80 ℃,喷雾干燥后的物料要在60 ℃以上保持20 min以上。成品要在成品库(室温维持20 ℃以上)存放20 d以上,并经非洲猪瘟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同时,猪血原料与成品之间要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控制人员和物料流动,严防污染。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以猪血为原料的饲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施设备和环境消毒规范》,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规范开展相关消毒工作。

2 饲料品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

2.1 饲料营养品质防控非洲猪瘟的理论基础

猪只完整的免疫系统对控制疫病感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非洲猪瘟病毒的致死率非常高,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强较非特性免疫力弱的仔猪更易存活下来,而那些非特异性免疫力低的母猪和育肥猪群体非常容易被感染且死亡率高[6]。猪只在合成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时,需要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平衡其营养需要对猪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机能提高非常重要。研究表明,饲料营养品质防控非洲猪瘟机制是调控猪只的免疫状态,提高其抵抗力,从而达到保护易感动物的目的。实践证明,非洲猪瘟从局部点源被感染到面源直至全身被感染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只要抓住从点到面这个时间间隔,提高点感染期的猪只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可能达到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的目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非洲猪瘟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2.2 饲料营养品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功能性氨基酸、微生态制剂、免疫因子添加剂、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以及饲料预消化技术等都可以调控猪只免疫状态,对预防非洲猪瘟有一定效果。如谷氨酸是淋巴细胞增殖和免疫功能必需氨基酸,参与谷胱甘肽和精氨酸的合成,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功能,对于改善妊娠母猪的免疫耐受和氧化应激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而精氨酸具有激活肠道天然免疫反应的功能效应。维生素在抗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和提高免疫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可以促进皮肤和黏膜的生成,维持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细胞和黏膜的完整性等来提高机能的免疫机能[7-8];维生素E通过保护细胞膜维持细胞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稳定和保护细胞代谢中对氧化作用敏感的脂肪酸以及其他敏感的化合物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维生素C、生物素、烟酸、维生素D等同样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天然植物提取物、混合肌注白细胞介素-4、转移因子和生理盐水均能有效提高猪的抗体水平和免疫状态。因此,饲喂科学配制的全价日粮,根据生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并补充足够的免疫营养是防控非洲猪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非洲猪瘟疫情和畜禽饲料中禁抗形势下,猪受病原微生物或病毒作用产生的应激将不可避免,在优化好基础营养素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功能性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在猪饲料中的作用。以维生素的使用为例,维生素A在猪饲料中右以依照饲料法规规定的最高剂量添加;维生素D、维生素E 在仔猪饲料中可适当提高添加量,但添加量不宜过高;在妊娠和哺乳母猪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D含量,有利于提高断奶仔猪体内25-OH D3的浓度。其他维生素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提高添加水平。

3 饲料安全与品质之间的平衡策略

前述高温制粒工艺可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的目的,但在颗粒饲料生产过程中,饲料营养品质的理化性质会受到调质温度的影响(表1)。如饲料中蛋白质的变性与淀粉糊化程度就与调质温度成正比;还有温度过高会导致饲料中的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不易消化的化合物,降低猪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9],还有高温会导致饲料中的酶制剂、维生素、益生菌等失活,降低饲料品质。上述事实表明,高温制粒可能会牺牲饲料的部分品质特性。在生产中通常采用提高饲料配方中热敏性原料比例、实施二次粒工艺及采用后喷涂工艺等措施,以降低高温制粒工艺对饲料中热敏性物质的影响。

表1 高温制粒对饲料组分理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饲料安全与品质维度防控非洲猪瘟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如高温对饲料中热敏性物质(酶制剂、维生素、益生菌等)影响的研究极少,还缺乏准确的数据去证实高温制粒后饲料养分的变化程度及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维生素的添加剂量标准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还有专家提出的营养冗余理论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并加以尝试。

猜你喜欢
猪血猪瘟高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多国发生猪瘟
谎言:猪血能清肺去尘
猪血菠菜汤可缓解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