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通”智慧

2020-12-11 21:53:04陈惠莲
关键词:大湾中华文化香港

陈惠莲

(集美大学 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是心灵的契合。”[1]心灵的契合归根结底是认同。在哈贝马斯看来,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相互依存。”[2]3换言之,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承认、理解、信任和皈依。习总书记曾指出:“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3]在新形势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事业应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从而有效破解彼此之间互通的瓶颈,凝聚共识,有效提升港台民众的认同感。“没有柔性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易发生脆性断裂。”[5]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反观目前大陆和港台之间的关系,却不能有效地做到互联互通。“不通”乃是百病之源,中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道出治病、治人、治国的核心在于“通”。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可借鉴中医“疏通经络”治疗原则,有效运用“通”智慧。因此,提升港台民众的国家认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贯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认同是基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近代百年血栓深化民族认同是前提,疏通“一国两制”的两点论与重点论强化国家认同是升华,政通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增进政策认同是渠道,沟通德法并举的特区教育促进教育认同是途径,以精通治理的风度、温度与力度优化治理认同是手段。

一、贯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认同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若没有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便不会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特殊的历史境遇使得港澳台民众对中华认同的认同一度陷入危机,但中华文化以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吸引和感召港澳台民众回归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香港、澳门之所以成功回归祖国,且在回归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与中华文化为港澳发展提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息息相关,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源不断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提供了文化借鉴维度。台湾虽曾被一湾海峡隔绝过,孤落于茫茫大海,但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依然同根同源,脐带从未断绝。台湾文化无论在内容、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上均植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近年来,“文化台独”伴随着“政治台独”日渐活跃,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文化认同不断出现危机。因此,要强化两岸的“文化脐带”关系,加强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河洛文化的交流。同时,必须不断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港澳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近代百年血栓,深化民族认同

近年以来,中国香港动乱事件频发,从占中行为发展到暴力冲击、涂污国徽等不良事件。一连串暴乱事件的发生,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香港回归这么多年后,竟还会有众多的香港人如此容易受到反动势力的鼓动,频繁走上街头向政府游行示威并发生暴乱行为?香港这些现象有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民族认同问题。民族认同是对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血缘、语言、依附领土等组成共同体因素的承认和接纳。这些暴乱行为反映出香港民族认同仍存在严峻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最后一公里”问题看似是小问题,实则容易造成“末梢堵塞”的大问题,严重者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因此,要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近代百年血栓,深化民族认同势在必行。

香港民族认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症结既有历史性的积淀因素,又有现实性的考量因素。1842年,英国便开始了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香港和大陆长期处于隔离状态。中国尽管对丧失香港怀有切肤之痛,但国力的衰微使得短期内收回香港的主权失去现实可能性。超百年的空间分离往往造成精神的阻隔和心灵的疏远,长期的殖民统治淡化了香港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当前,要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落叶归根”、“寻根认祖”等活动加深香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精神皈依。此外,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32经济利益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当前,大陆要加强经济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从根本上提升港澳台的民族认同。

三、疏通“一国两制”的两点论与重点论,强化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身份确认和归属感,是国家存在和统一的基础。在主权回归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塑国家认同。事实表明,虽然香港早已实现“法理回归”,但离实现“人心回归”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香港中文大学在2014年针对香港人身份和国家认同调查结果表明,香港仍然普遍存在“香港人”和“中国人”双重认同的矛盾。[8]身份认同属于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属于本土认同,因而二者的矛盾也可理解为“本土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国家层次以下的族群认同(本土认同)都对国家特性和国民身份认同构成挑战。”[9]20本土认同削弱了国家认同,影响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香港出现强本土认同、弱国家认同的原因不难解释。一是香港同内地隔离的政治现实催生了本土意识。赛义德指出:“想象的地域和历史帮助大脑通过与其相近的东西的和与其远隔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和差异的夸大处理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得到加强。”[10]69由于拥有共同的地缘、集体记忆和利益关系,香港人对本土社会的归属感逐渐增强。二是在实践过程中未能全面地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核。香港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制度自成一体,过分强调“两制”而忽视“一国”,没有正确认识围绕“两制”内容所开展的实践从根本上是为“一国”服务的。

“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同属一国时,国家才会存在。”[11]90因此,当前强化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迫在眉睫。增强港民的国家认同要着眼于顶层设计,疏通“一国两制”的两点论与重点论。邓小平曾说:“‘一国两制’也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否则怎么能说是‘两制’呢?那就变成‘一制’了……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不能片面。”[12]58在香港回归后,政府着重于解决“两制”的问题,而忽视“一国”的问题,影响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一国”是“一国两制”制度设计的重点,坚持“两制”必须有利于“一国”。中央政府以及特区政府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制度运行时更加注重“一国”,提升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此外,“一国两制”也为寻求台湾的回归找到了解决思路。台湾的回归要首先着眼于解决两岸同属“一国”的问题。“两岸要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识和一致立场”[13]234,也就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只有坚持“一个中国”,才能破解“两制”造成的公民隔阂,避免出现“本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强化国家认同。

四、政通“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增进政策认同

政策认同是指民众对政府推行某项公共政策所产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卜正民、施恩德曾说:“构建民族认同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使各民族‘走向富裕和强大的未来的目的性动力’,这个动力能够将所有民族带到同一个叙述体系中。”[14]5中央政府基于国家战略考量,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成为泛珠三角经济新引擎,并担当“一带一路”运营中心的角色。中央政府通过打造“命运共同体”,让港澳同胞分享大湾区建设的红利,增进港澳的政策认同。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大湾区建设有助于香港发挥现有的竞争优势。在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中,香港将继续充当珠三角和世界的桥梁,进一步发挥香港的竞争优势。同时,大湾区建设有助于香港突破发展的瓶颈,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香港近年来在经济转型中一直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创新科技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将实现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产业链延伸,促进“珠三角制造+香港服务”有机结合,保证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能促进生产要素在三地的空间流动,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民生,缓和香港社会矛盾。主动地融入与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大蓝图中,“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香港保持繁荣的必由之路。

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必然促进港澳民众对这一政策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来说也存在挑战。如何克服障碍同样需要在政策设计方面寻找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的格局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在不同的制度与城市之间,涉及到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交通能源等方方面面,需要寻找合作的突破口。如何化挑战为机遇,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已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问题。国家给予大湾区在政策上倾斜,给予更大的改革和发展权限,包括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赋予合作平台先行先试政策、给予资金支持等。通过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支持,消除城市群之间相互融通的障碍,优化整合资源,提升政策认同。

五、沟通德法并举的特区教育,促进教育认同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最强音。香港的法治精神是外界津津乐道且被很多地区视为学习的样本,是香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但是,不得不说一连串港独动乱事件的发生,破坏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宁,突破法治禁区和法律底线,香港的法治精神元气大伤。这些闹事者除了港独分子外,很多是青年学生。暴乱行为的发生也引起我们的反思:香港的教育还存在什么不足?由于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以及香港特区的教育体系,法治教育隶属于公民教育。在教育方面失去的认同,也应该在教育上寻找出路。基于特区当前形势,应实施德法并举教育,提升教育认同。

当前香港的学校应理直气壮地加强《基本法》和《宪法》的宣传和普及教育,促进香港民众全面认识《基本法》和《宪法》,同时制定得力可行的措施,培育法治精神。“法治离不开道德的滋养,道德离不开法治的保障。”[15]只有把善心之“恩”与法律之“威”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善治。因此,特区教育必须审视法治和道德的互补关系,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沟通德法并举的教育。“一切道德论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6]99特区政府在沟通德法并举的教育时,必然要考虑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深深植入香港人的血肉之中;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如民主、天赋人权、契约精神也深刻影响香港同胞。香港社会“中西结合”的特征决定了香港道德教育内容需融合中西元素。因此,香港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儒家传统道德教化在谐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还要吸纳科学民主、法治精神、自由竞争等西方文化中的核心要义,鼓励香港同胞增强适应激烈竞争需要的自强不息和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淘汰意识等优秀的个性品质,教育才能赢得民心,提升教育认同。

六、精通特区社会治理的风度、温度与力度,优化治理认同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7]。当前,香港要提升民众对政府治理的认同度,要在社会治理的风度、温度、力度三个维度上面下功夫,破解“治理赤字”难题。

一是精通社会治理的风度。香港历来奉行“合作共治”理念,法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通过承接政府社会治理服务项目,充分吸纳公众参与。实践证明,“合作共治”的治理方式既有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服务,又有利于促进香港公民的政治参与。构建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建立“权力清单”,厘清政府职能,遵守权力边界,接受公众的监督,时刻保持政府治理的风度。另外,精通政府治理风度的关键在于“适度有为”,尤其在经济领域和民生建设领域。香港经济素来以“自由”著称,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政策。这一政策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的高度赞扬,称赞香港是“自由经济制度的堡垒。”[18]不可否认自由宽松的经济制度和环境是“香港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国家经济形势以及香港本身经济局势发展变化,“不干预”政策已引发众多问题。正如原财政司长梁锦松所说:“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跟不上形势。在全球科技变革的大环境下,政府的‘无为而治’,必将导向失败。”[19]当前,香港政府的“适度有为”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发挥“看的见的手”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推动香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的功能;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和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为港人就业创业创造新机遇。

二是精通社会治理的温度。近年来香港政治纷争不断、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创新驱动不足、贫富差距大、房价居高不下、社会矛盾加剧、民众躁动不安。当前要想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香港政府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精通治理的温度,聚焦民生,有效提升公民的获得感。如利用税收和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调节,降低贫富差距;通过“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解决在职贫困问题;继续兴建“公屋”,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畅通社会晋升渠道,防止阶层固化;通过推行产业多元化,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同时,政府治理的温度也要体现在扶助青年上。正所谓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香港政府应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推进文化创意、信息等产业发展;提升青年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创立青年创业创新基金等。总之,只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政府的治理才能赢得民心,社会才会安定。

三是精通社会治理的力度。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香港‘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业态的支撑和引领。”[20]香港回归后推动经济转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部分原因于香港发展路向偏于保守,政策力度不足“隔靴搔痒”,错失了知识型经济发展良机。香港经济创新驱动不足直接导致城市竞争力不再具有绝对优势。香港应把发展知识型服务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知识服务研发的投入力度。同时,政府应高度重视激励创新,增加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

综上所述,“变则通,通则久。”港澳台和大陆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运用好“通”智慧,贯彻“互联互通”的理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推进文化认同、深化民族认同、强化国家认同、增进政策认同、促进教育认同、优化治理认同。新时代,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21]233,要宣扬“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聚两岸人民的智慧,致力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共同体命运的认知。”[22]234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当前,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要运用好“通”智慧,以此“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23]234

猜你喜欢
大湾中华文化香港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10:20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