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涛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意识形态蕴涵于特定社会的文化之中,规定着文化的价值内核,并通过文化的表现形态得以外化,塑造人的思想和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根本制度层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以未来建设方向。意识形态蕴涵于特定时空境域下的民族文化之中,规定着文化的价值内核,并通过文化的表现形态得以外化。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体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作为人类文化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凭借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对一个民族、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发挥着强大的制约和规范作用。在当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土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需要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生成中国化的表现形态,从而从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内容,都不是在真空中衍生、存在、发展的,它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有密切联系,脱离经济、政治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中,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些消极的内容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解构和重构主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隐藏着颠覆的危险。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统领整合民族文化,使其充分发挥同化大众意识的凝聚作用,使社会在统一思想、目标和方向中不断向前发展。
民族凝聚力是“适应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作用,充分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动力系统。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维系民族感情,团结民族成员的合力,是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独立和统一的内在精神力量。”[2]可见,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以国家利益和国家认同为中心的社会向心力、团结力,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实力,与经济和军事等物质力量相比,它尽管是无形的、潜在的,但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能量却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在整合民族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强化民族凝聚力,能够把零散的、单一的文化形态统一起来,把对立的文化形式分化或销蚀为符合意识形态的形式,把未建立或未完善的观念形式体系化或逐步意识形态化,从而使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体系成为高效率的、有统摄力的社会统治观念形态。
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只有得到公民的广泛的认同和政治支持,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政治组织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一个人也只有在政治思想方面产生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树立共同的目标,激发出为共同事业奋斗的最大热忱和忠诚。所以,文化认同不仅是个体精神动力和自我意识的源泉,而且是社会群体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从这一角度来说,高度文化认同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得以克服地理上的离心力成为一种可能。具体而言,要有效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营造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环境;要对外来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还要明确强化大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各种形式的集体认同中,国家认同最具包容性和根本性。对于国家认同,我们要高度重视,它不仅确立了民族国家的身份,而且还使它获得巨大的凝聚力和复原力,对其稳定与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的灵魂是其中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它是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民族精神还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和挺立的基石。”[3]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中华民族精神所受到的严重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整合民族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首先,要在国民中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民族的进步发展;其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渗透到新闻与文艺作品中,发挥重要革命节日、纪念日的特殊教育功能,积极培养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模式所催生的民族传统与民族观念,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每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实践中,由于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都会为自己的文化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具有不同民族性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要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然离不开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也应当结合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其强大的掌控力,不断对民族文化精华——民族精神进行提炼。只有这样,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才能具有丰厚的思想资源基础,也才能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民族风骨与民族气派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滋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4]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割不断的精神血脉,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丰厚资源。作为对民族历史性活动的反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精神必然要因时空境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就是其历史性在当前的延续。在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炼并赋予了传统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即以热爱祖国为荣——爱国主义精神、以服务人民为荣——服务人民的精神、以崇尚科学为荣——科学与学系精神、以辛勤劳动为荣——勤劳勇敢精神、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与集体精神、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精神、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的提炼,为弘扬、提升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奋斗历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锤炼、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优秀成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其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近代则表现为不甘沉沦,坚决与屈辱命运抗争、百折不挠,不为任何困难压垮、改革创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拓进取,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社会。此外,宽容精神、重德精神、刻苦耐劳精神、爱好和平精神、公而忘私精神等也都有新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古树在时代大潮的滋润下,焕发了蓬勃的生机,绽开了旺盛的新芽。井冈山精神、苏区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土壤上结合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生成。
伟大的实践铸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自主、创新、科学、竞争、法制精神,成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实践发展和精神演进的鲜明特征。因此,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的新的时代精神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并加以倡导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以“创业、创新、创优”为主要内容的“三创”精神,就是新时期改革发展伟业“精”、“气”、“神”的集中凝结,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精神的本质是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敢想敢为,求新求变,奋发进取,超越现有的体制机制及生存、发展、工作状态,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发展。这必将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迈向新征程的强大动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形成一系列新的时代精神表现形态,涌现出一大批展现时代精神的典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精神力量的支撑基础。
作为“国家信仰”的意识形态,不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性”的根本体现。一种文化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内在根据是文化本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文化的性质与国家的性质应当而且必须是一致的。立足和体现这种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在规定着当代中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而不是以其他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形态的文化,而不是资本主义形态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不是属于极少数人的文化;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而不是有碍于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6]在当代中国,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心理,控制和引导整个社会意识走向,从而维护社会思想稳定、政治稳定。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近代以来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文化越是多元,就越是需要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类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旗帜鲜明地维护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促使了文化现象、文化成果的大量涌现和不断创新。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放眼世界,以宽广的胸襟合理利用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因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推陈出新的自我批判性和超越性,进一步彰显了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更好的应对多种外来文化和思想挑战的需要,要求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民族文化发展,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创造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使其中国化,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只有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种文化坚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是该文化的性质在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当代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的目的具有厚重的人民性,而这种人民性恰恰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的。”[6]文化的人民性主要是指文化建设要基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体现出势不可挡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坚持实现这个目的,从而激发全体人民投身文化建设实践的热情。
1.要始终不渝地面向人民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满足而服务的事业,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建设资源,是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内容的根本来源。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主张文化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的粗制滥造,而是在形式上要新鲜活泼,内容上要不断创新。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把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目的。为此,在文化创造过程中,必须把打造人民满意的精品作为永恒的追求,坚定不移地走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结合的道路。
2.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我们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文化建设一定要回应时代关切,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引导舆论,体现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文化工作者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下沉到基层,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在创作上反映群众生活,服务群众需求,展现群众的精神风貌,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群众中有更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当责任使命、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由之路。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流行,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传播平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网络的创作和传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及时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可以随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看法等等。但网络文化平台也存在一些可能的问题,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平台,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发布者的隐蔽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都容易让虚假信息产生滚雪球效应。其次,网络文化平台的创作准入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产品创作。在创作完成之后,也缺少严格的审查机制,相对比较容易将自身创作的文化产品通过自媒体或者微博、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公开传播,形成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出于利益或者吸引注意力等需要,可能不会关注自身创作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从而使文化应有的社会核心价值承载和传播功能被削弱,甚至走向它的反面。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互联网文化环境,首先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取向,明确哪些是应该弘扬的,哪些是应该正本清源的。其次,在目标指向明确以后,政府相关部门责无旁贷,互联网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净化网络环境。第三,也要加强对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在网络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产品,做良好互联网文化环境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