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意蕴分析

2020-12-11 20:10刘媛婷
关键词:绿水青山财富文明

杨 莉,刘媛婷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文明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对建设美丽中国有重大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4次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荣的必然选择。随着党的十九大“两山”理论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和中国发展的双重角度明确表示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围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进行了深刻思考,为建成小康社会及人类文明的永恒延续提出了一系列生态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刻认识,充分揭示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维。习近平站在经济学角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密切联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生态走向后,为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健康运行和生态系统的完好性不被破坏,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我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从不同方面指出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将绿水青山放在和金山银山等同的位置上。“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两山”理论明确指出,只有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人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提供着独一无二的物质前提,二者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而且二者同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子孙后代的血脉延续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越来越弱,所以二者要紧密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树立全局观念,将建设绿水青山渗透于建设金山银山的各个环节中,将绿水青山作为建设金山银山的首要任务。

(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条件,是我们不可脱离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要尊重自然法则。习近平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人与自然本就是共存共生,并且相互制衡。人类因自然而生存发展,在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法则,尊重大自然最原始和内在的客观法则,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得到缓和。

其次,必须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大自然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一草一木皆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内在规律。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鼉、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1]中国古人意识到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而今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一旦打破这种规律,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同时还要掌握自然界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只有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双赢。

最后,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大自然是我们繁衍生息的家园。在工业革命时代,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给人类也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要吸取古今中外的深刻教训,坚决不能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必须保护自然环境,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民生活水平虽然一直在显著提高,但生态环境恶化却也在愈演愈烈,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生态国情不容乐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场革新。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所以生产方式的变革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把生态环境当成经济建设的底线,彻底放弃原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黑色发展模式,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树立环保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转变日常生活方式,使环保概念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逐渐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四)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美丽中国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日渐严峻的生态危机的重大挑战,因此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构想。习近平指出,“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世代承续的必然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指出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雾霾问题、水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民生存与发展。如果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关系到人民生存的生态问题,那么就得不偿失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中国人民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民立场上,以中华民族的视阈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为了人民能有更加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能享受到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安全的食品。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中华民族的永续繁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意蕴分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深刻,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维,本文从自然财富与人造财富相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生态平衡与社会再生产相一致三重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经济学意蕴分析。

(一)自然财富与人造财富相统一

“自然财富”指的是土地、森林、河流、天空、海域以及其中蕴藏的人类需要的物质。“人造财富”指的是人类利用劳动工具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财富。自然财富与人造财富本来是相互依存的,但是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一味地扩大人造财富的创造,从而忽略了对自然财富的保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的开采和利用已经使生态承载力达到极限,诸多生态问题日渐显露。根深蒂固的全球生产范式和消费范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积聚与强化。站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无论是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还是社会再生产,人造财富即将取代自然财富的发展模式,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最初的完好性。面临日渐严重的生态挑战,无论是愈演愈烈的雾霾,还是日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人类在享受人造财富的同时却无法独善其身。大型工程的实施、高新技术的开发、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形成,无一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使其更加脆弱、不稳定和危险。人们在享受越来越多人造财富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带来的自然财富,最终使人类自身陷入了生态困境之中。

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自然财富,“金山银山”就是人造财富,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在新时代对自然财富和人造财富的取舍,明确将自然财富放在首位。坚决不走以人造财富取代自然财富的发展模式,将自然财富与人造财富相统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经济学意蕴的核心要义。

(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一对矛盾体同时存在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经济效益是指整个生产环节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而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 ,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可避免的矛盾,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污染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严峻的生态问题也在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无限扩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当今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味追求经济增速而忽略了涵盖生态利益在内的社会总利益的下降。在我国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效益是提升国民幸福度的重要工作。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既有矛盾,又具有统一性。二者同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指标,同时又是人民生存发展缺一不可的重要条件,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般共同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3]。这就表示我们在开发自然环境时,必须尊重生态经济发展规律,使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得以正常运行,以便于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最终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由此在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以良好的生态效益为物质前提,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运行,使得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动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能量。

(三)生态平衡与社会再生产相一致

生态平衡不仅是生态领域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同时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建设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经济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社会再生产,生态平衡对社会再生产也有重要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由一定的生物种群与其所居住的生态环境所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组织,它们之间进行着固定的物质交换与能量守恒。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中,以此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而社会再生产是指生产关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与更新。

社会再生产是以生态系统为物质基础运行的,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越高,获得的劳动产品就越多,就越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生产力低下则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因此,生态环境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但是人类生产力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是将人、资源和自然环境囊括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是使劳动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价值增值的自然基础。而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与物质流通是经济活动中能量流动的基础条件。生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则保持经济物质与经济能量的输出大于输入,生态平衡为经济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保持生态平衡是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平衡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经济发展中,必须同生态环境做出规模庞大且时间长久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从而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劳动产品。但是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具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则会导致生态失衡,最终影响社会再生产。在生态平衡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中,集中体现为社会再生产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调节生态与社会再生产的供求关系,将生态平衡与社会再生产相一致,才能实现人类经济活动的良好运行。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启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深远,内涵深刻,其中丰富的经济学意蕴对我国新时代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建立生态经济机制

社会财富正在逐渐积累的同时,生态环境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急需构建生态经济体制,调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 建立利益协调体制

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及社会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是在生态系统中得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不可超越的先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既要重视经济利益,同时也要重视生态利益,将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相协调。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使得公众乃至政府一直以来以GDP论英雄,过多地强调了经济利益的实现,从而忽视了生态利益。传统的利益核算以GDP为标准,只把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附加值算入其中,而不考虑实现经济利益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单纯追求资本增值,以资本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资本异化’的陷阱,导致人的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对立,使得发展脱离了满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沦陷为资本的温床。”[4]所以必须将生态利益纳入社会发展的总指标中,以“绿色GDP”来对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进行整体核算。我们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总额的增长,同时也要考量经济增长背后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修正传统单一的GDP核算的弊端,抑制能源资源消耗,缓解生态环境的破坏,协调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考虑能源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恶化的价值损失,将生态利益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绿色核算能使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 建立分类指导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因时因地制宜,建立分类指导机制。

首先,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横跨不同自然区。所以对待不同区域时,应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例如,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河海广布,必须加强河海湖泊的水生态保护工作;西部地区,深居内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荒漠化、沙漠化严重,防风固沙是头等大事。

其二,我国虽然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和节制开发,自然资源在不久也会被我们消耗殆尽。开发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要坚持“用养兼顾”,既要开发利用,同时要注意养护,使其不断再生,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做到可持续利用。对诸如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在利用的同时也要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破坏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做到代际公平,永续发展。

其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恶化,垃圾分类处理已然是大势所趋。2019年7月1日正式出台且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5]。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将垃圾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储藏、分类搬运和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有利于节省垃圾占地、减少污染,最终目的是使资源最大化利用,对环境造成最小的影响。

3. 建立“公有地”保护机制

人类的生存发展共同处于地球这个“公有地”之中,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属于“公有物”。由于生态环境中所有自然物都属于公共物品,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都是人类的“公有物”,人类拥有开发和使用的权利,从而谋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人类对利益追求的无限性,极易超出自然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使自然环境的公共物品遭到滥用和破坏,最终导致“公有地悲剧”的发生。

习近平同志提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需要我们共同保护的公有财产,“公有地”一旦遭到人类无节制的消耗和破坏,只能使我们生存环境的生态功能完好性遭到破坏,最终危及人类自身。

保护“公有地”需要集体里每个人的努力,需要共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对“公有地”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待“公有地”如同爱护生命一般,让人们意识到公有财产不仅供我们开发和使用,而且也需要我们共同保护和珍惜。同时,政府也应该完善“公有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保护“公有地”上升到制度层面,提升公有财产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二)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 转变传统发展方式

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主动推进绿色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旧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发展方式,推动节约环保型的绿色企业的发展。

“只有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的威胁。”[6]对传统产业,必须进行淘汰和筛选,淘汰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主动推广技术含量较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对环境破坏性小且经济效益较好的绿色企业,取缔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生态效益,加大对绿色发展方式的宣传,使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到每一个行业中。同时加大对环保型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肯定,鼓励各行各业主动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最后形成以集约环保型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群,形成绿色经济合力。

主动贯彻生态环保理念,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分配自然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能源资源的最优利用,着力打造绿色经济体。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绿色发展生产体系标准,量化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实现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的绿色产业群,实现绿色产业集聚,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生产模式。

2. 推动生态消费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国民消费指数逐渐增高,但是过度消费给生态环境与人类自身都会带来危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必须寻求新的生态消费模式,超越消费主义。

生态消费是一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情况下,顺应自然演化法则,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首先,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生态消费理念。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宣传传统美德与生态消费相结合,以传统美德作支撑,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生态消费。明确指出消费主义的危害,使人们重新审视消费动机与目的,唤醒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生态认知,从而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又有益于生态环境。其次,宣传绿色产品与绿色知识,普及消费过程中的生态知识与绿色标志。消费者自身应该树立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理性、科学地进行消费。最后,呼吁购买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环保节约的,生产环节较少地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而且绿色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对环境友好,于生态无害,整个经济活动全过程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多压力。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调好经济与生态的矛盾问题,而生态消费在消费中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消费是经济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只有积极践行生态消费理念,才能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3. 加大生态科技创新

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科技的支撑。传统科技一味追求技术进步与提高效益,而忽略了技术进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科技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促进经济的良性绿色运行。

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加大对生态科技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态科技示范项目,对研发生态科技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生态科技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实际中;重视对生态科技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设立相关基金项目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生态科技创新给予资金支持。

从企业层面来看,不能仅仅将生态科技当作口号,而是要切实将生态科技作为企业生产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主动将生态科技转化为生态生产力;推动绿色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便于集中推广和普及生态科技,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型产业集群。

从国际层面来看,我国应积极与国际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科技的发展。引进各国的先进生态技术,在我国本土进行消化吸收,促进我国生态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最终形成适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科技。同时,也应注重国际性生态环境问题,攻克生态核心技术难题,为落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培养生态人才,使生态科技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新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需要从经济生活中着手,更需要将生态文明概念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需要世世代代的坚守,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清洁宜居的生态家园。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财富文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新财富500富人榜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