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自强军编练的缺陷

2020-12-11 14:25:36周子康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关键词:军事

周子康(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光绪二十一年(1895),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创设江南自强军,用西人、西法练兵,开启了甲午战后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晚清军事史专家罗尔纲先生评价道:“自强军的创立,实为日后中国编练新军的先河”[1]。尽管清末编练新式军队的研究一直颇受史家关注,但目光多集中在北洋新军,对南方自强军的研究远远不够,相关研究成果不多,一般只论及其出现的意义、引入德国军制以及如何进行训练等①。本文则着眼于自强军编练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试图对其存在的缺陷作初步探讨。

一、军事经费支绌

自创办之日起,自强军便面临着军费支绌的窘境,使编练过程受到极大制约。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向英国瑞记洋行借款一百万英镑,“共合规银六百二十八万六千八百三十七两九钱七分”[2],该款分饬江宁、苏州、淞沪三厘局以及两淮盐运司各认二十五万镑并分期还款。其中一百万两划拨用于创练新军,成为自强军招募将弁、购买枪炮、修建营房等诸项军务的经费。此后,张之洞又向清廷上《统筹洋操新军的饷折》[2](11290),规定了自强军的薪饷来源:计划从苏、浙、赣三省裁兵节省二十万两;新增芜湖米厘中抽出十二万两;苏沪两局米厘中拨银三十八万两。从这一系列安排可以看出,自强军不同于北方袁世凯所督办的新建陆军,后者由户部供给薪饷,而前者的经费全部由地方负责筹措,并且大多是洋行借款或拼凑之款。而江南财赋用项实在太多,不堪重负,无法为建立新军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刘坤一甚至在催促盛宣怀还款的奏疏中说道:“果为力所能支,臣仍必腾挪因应,无如江南各库早已搜括靡遗,年来艰窘情形,有非言词所能殚述,委属垫无可垫,筹无可筹。”[3]显然,在军事财政方面,自强军的饷源既不稳定,也不充足。

自强军的薪饷支出过高,也是弊病之一。据《自强军创制公言》所载,“一统带,洋将一员薪水每月德金二千马克,每年二万四千马克,合银七千九百二十两”,“一营务处,总办一员薪水每月一百两,每年一千二百两;总办办公经费每月五十两,每年六百两”,“洋弁总哨官一员薪水每月德金七百马克,每年八千四百马克,合银二千七百七十二两”[4]。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刘坤一接办自强军后多次表示不满,他在书信中抱怨:“惟洋将三十余员,人既太多,薪脩十一万余金亦太厚,将不知何以为计。”[5]不止是中高级军官,自强军一般士兵的饷银也高于其他军队,正兵每月5 银元,另有伙食费3 元[6]。比之同时期袁世凯的新建新军,以及张之洞后来在湖北编练的新军,自强军的薪饷显然是过于优厚②。对此,刘坤一将军费窘境归罪于前任,直截了当的说:“张香帅才自可爱,心亦无他,而用财如泥沙,办事少着落,此其大病也。”[7]不难看出,过高的薪饷支出使自强军的军事财政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在军费支绌的窘境面前,自强军不得不作出牺牲,压减其薪饷、营制。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刘坤一上折表示,“该军原设马队二营,以一洋员管带,本难兼顾,先因挑选精壮,饬令归并一营,以昭核实。”[3](1023)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二十日,刘坤一再次对自强军的薪饷做出调整:“拟请将排长向支十元者改为六两,正兵向支八元者改为四两五钱,统计每年可节省银三万馀两,即以抵补各军饷项之不足。”[3](1159)自强军不仅在薪饷上遭到削减,其额定营制也被压缩。令人遗憾的是,“原定二千八百六十八人”,不仅从未实现扩张,实际上已缩减为“现系额设二千五百八十八人”[3](1159)。

时有报纸称:“自强军今闻其多所逃亡,计初时训习者,已亡去十之八九,复募新班而教之。教之将成,而其逃亡也如故。”[8]这个说法或许有所夸张,但自强军已显露出堕落迹象则是不争的事实。1898年《益闻录》载,因米价上涨,自强军士兵往泰兴一带购米,当回营时与该处无赖发生争执,“营兵伤三名,当场倒毙,无赖亦毙四命”[9]。为平息事端,后竟出动马步两营前往接米,强行弹压。次年,又有人奏告自强军出现了军士“往往相率告假,潜赴胶州,应德人之募”的现象。虽然刘坤一对此进行了辩解,但其“外洋军饷又视中国为优,被革兵丁出营后,私往应募”[3](1252)等语,已充分暴露自强军在军事财政方面的弊病。

由于军费支绌,自强军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如刘坤一所说:“至练兵一节,不唯不能如北洋聂袁两军募大枝劲旅,即张前任奏准之自强军五千人只得一半,薪粮太重,亦难续招”[7](7061)。至于张之洞谋划编练新军一万人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可见,军费支绌造成自强军在军事财政上的种种不良状况,是清末江南自强军编练过程中的主要缺陷之一。

二、军事人才匮乏

衡量一支军队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出色的军官和士兵。而对于自强军来说,军事人才的匮乏一直困扰着其“自强之路”。

一方面,清末从事军职的优秀人才与练兵自强的时代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清军中的现役军官大多是腐败无能之辈,不堪重任。清末军队在近代历次战争中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著名军事史学者拉尔夫·尔·鲍威尔曾对此评论道:“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把人送到这些为当权者提拔起来的,老而无用的指挥官手下作战,是一种犯罪行为。”[10]在来春石泰等洋将聘期结束后,刘坤一委署江南提督李占椿接统自强军,其余洋将洋弁所任大小军官均派员俟期满接管。作为一支开风气之先的新式军队,自强军竟然交由出身行伍的旧式军官所统领。统带李占椿此前是因对太平军、捻军作战有功,才逐步被提拔到江南提督之位的,他虽然打仗勇猛,但论其军事知识、能力,显然不足以领导自强军,更不足以应对复杂的近代战争。营务处提调沈敦和,虽是一位善于办理洋务的实干人才,但其早年在剑桥大学只学习过政法,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因为缺少优秀军官,自强军领导力量不足,在日后发展中不断受挫。

另一方面,清末各军事学堂培养或受过洋将训练的优秀军人数量太少。虽然清廷自洋务运动时期已开始逐步设立一些将弁学堂、武备学堂,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下只有读书求功名才被视为优先取向,科举正途比从军打仗要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愿意接受军事教育的人数少之又少。事实上,这些武备学堂毕业的军官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近代战争的需要。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十五日,江宁(即南京)陆师学堂三年期满的毕业生中,“查一等学生共三十二名”,“二等学生共四十名”,总计72 名学生,被分别派往江南各营旗“教习测绘及一切攻守机宜”[3](1301)。时两江地区共有三十七个营旗,以此种安排的计算,约合每个营旗只能分配到1.9 名学生,实在显得可怜。而自强军不仅没有补充军事人才,反而还失去了一批优秀的中下级军官。刘坤一对裁兵节饷一事素来有所保留,多次上折要求缓行,后来他主张防营改练洋操,称:“是南洋目下情形,必须就现有之兵,参酌洋操,实力训练,未可再行议减,庶收藜藿不采之威。”[3](1122)因旧军各营旗改练洋操,在自强军每哨中抽调排长一名充当教习,此举虽然了提高旧军的战斗力,但却使自强军再次损失一批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大为受挫,较以前更为平庸。

令人遗憾的是,自强军重金聘请的洋将洋弁也没能够发挥太多的作用。1896年初,自强军成立不久便发生了操场冲突一事③。此后,中方人员对于洋人军官一直颇有戒备,不断设法限制。刘坤一表示,与来春石泰“从此意见各深,遇事亦难相商办”[5](2174),并怀疑自强军由洋人统带存在军事隐患,并陆续颁布了《督宪札发洋将弁训条》《督宪酌定洋将弁规条》《督宪核定洋统带拟立全军各营规条》等,详细规定对洋人军官的奖惩条件④。19世纪末的瓜分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此后双方的猜忌加剧。感到不安的刘坤一在写给翁同龢的信中坦露:“自强军营哨官均是洋人,临事不足深恃……好在江南无力再招,明年期满,当可陆续遣去矣”[5](2203-2204),几天后更是向荣禄直接禀明:“香帅奏派德人充当统带、管带,授人以柄,深虑倒戈,目下去留两难,只合暂为羁縻而已。”[5](2536)光绪二十四年(1898),来春石泰等35 名洋将洋弁期满遣散,无一续聘。刘坤一对洋人军官的评价则是:“三年以来,成效卓著,各该洋将和平受商者固不乏人,而骄悍傲戾,遇事挟制者,亦复不少,全赖营务处各员相机因应,设法羁縻,得以就我范围,尽心教练。”[3](1141)此后,自强军除了就近教习其他一些防营改练洋操外,再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突出表现,在军事转型上所取得的进步基本宣告停滞。可见,自强军中的洋将洋弁并没有取得足够的信任,也不受重用,他们给中国军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由于缺少优秀的现役军官,新培养的军人数量也不够,洋将洋弁又被限制、戒备,自强军比起北方新建陆军那种人才济济的情形就难免相形见绌。可以说,军事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清末自强军的编练。

三、军事制度不良

在清末,“西法练兵”不仅要采用洋枪洋炮,更重要的是推进军事制度的转型。而自强军对“西法”的嫁接、模仿很不完善,存在明显硬伤。

首先,自强军创设于甲午战争期间,其编练计划过于仓促,并不全面。此前因辽东战事吃紧,清廷调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军务,令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后来清军已兵败如山倒,张之洞“夙夜忧惧”,他认为中日和谈只能“偷旦夕之安”,不久将有眉睫之祸,于是提出了练兵自强的建议:“窃谓中国此时必宜趁一年之内于海疆各省急练得力陆军三万人,乃能支拄。”[2](989)张之洞本是清流领袖,于练兵之事本不擅长,但出于强烈的御侮意识和爱国情怀,急切地希望编练自强军。他在《筹办江南善后事宜折》中表示:“臣拟急练陆兵万人,营制、饷项略仿德国,即以德国将弁为营哨官”,“前半年先练四五千人,半年后扩充添练至万人,期于尽除旧习,精练能战。”[2](1005)显然张之洞低估了编练自强军的难度,实际上,“急练洋操”一节的建议仅六七百字,根本没有言及军事改革的具体方案,远远算不上一份成熟完备的建军计划。

半年之后,即1895年底,自强军仓促成立,全军约两千八百人,设步、马、炮、工程队各营。不过自强军对德国军事制度的模仿仍停留在粗浅的表面。例如,关于国民兵役制度及军事动员,自强军始终未曾涉及,仅仅采取就近在乡里招募士兵的方法。而当时德国的兵役制度相当完备,分四部分,由现役、预备役、兵备役和后备预备役组成,并且规定年轻男性需在军队服役一定的年限。匆忙组建的自强军对兵役制度没有太大改善,因此在后来也无法获得持续的兵源,这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另外,从军政机构来看,自强军仅由洋将洋弁负责训练,营务处负责后勤事务,迟迟没有设立其它的职能部门。而北方新建陆军则由袁世凯自任督办,统领全军大权,下设督操、参谋、执法三个营务处,还有军械局、转运局、洋务局、粮饷局、军医局等机构。由于自强军缺少专门的军事指挥系统,明明是一支新式军队,却要与其它防营旧军一样同受江南提督的节制,“至目前兵力,以自强军、江胜军为两大枝,分扎江阴、镇江两处,归江南提督李占椿、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分别总统,并节制江阴之合字五旗、镇江之新湘五旗、南字三旗”[3](1212)。可以看出,自强军军事机构的设立过于简单,其制度是不健全的。由于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取得的“新”进步在旧有军事格局下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郑孝胥在《自强军西法类编》的序言中说:“江南自强军之设,创立者南皮张孝达(之洞)尚书,成之者新宁刘岘庄(坤一)尚书也。”[11]实际上,尽管刘坤一是战功显赫的湘军宿将,但是他偏于保守的军事思想并未给自强军的编练带来多少增益。在接办自强军后,他无心进一步推动军事转型。自强军只被视作江南地区众多军队中训练水平相对更出色的一支而已,对其部署安排则是调往江阴驻防、就近教习其他旧军等任务。显然这不利于一支新式军队的成长,即便自强军开风气之先,但在落后的军事体系下仍然难以取得什么出色的表现,甚至招来旧军的嫉恨。有时人评论:“迥超侪辈之凡庸,乃旧存之营哨各官以相形见绌之故,不觉侧目而切齿……”[12]对于旧军各营旗来说,现代化程度更高的自强军不是一个令他们愿意学习、效仿的榜样。

自强军的编练只是粗浅地仿照德国军队制度,除了刻苦的训练,从未真正涉及到军事改革的根本。因此自强军终究也只是一支地方性的两三千人规模的小部队,而新建陆军则愈来愈强大,演变为赫赫有名的北洋陆军,甚至就连后发的湖北新军也远远超过了自强军。

结语

尽管张之洞等军事改革家作出了巨大努力,不断筹饷练兵,并大胆采用西人、西法,还创办了军事学堂以培养人才,但这些只是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小步。清末自强军的编练,是军事早期现代化阶段的产物,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军事经费支绌、军事人才匮乏、军事制度不良等缺陷。除了在训练、教习方面有所建树,自强军并未真正经历战争的洗礼。清末新政开启以后,中央收拢军权,先后设立练兵处、陆军部,全面主导军事改革,地处江南一隅的自强军便走向了结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刘坤一接上谕:“自强军调往山东,交袁世凯酌量分布,督饬训练。”[3](1426)仅李占椿及其亲兵一哨留下,其余步队八营、炮队两营、马队一营,共十三个营全部调往山东。后来,为建立统一的北洋陆军,自强军逐步并入北洋六镇。

自强军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只留下了昙花一现的身影,这一方面反映了清末“练兵自强”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军事转型的艰难。当然,本文只是对自强军编练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初步探讨,至于更加深入的细节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①目前关于自强军的专题研究较少,未有专著,仅见几篇论文,如王贤知《自强军编练述略》,《史学月刊》1982年05 期;张能政《论自强军》《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02 期;张一文《张之洞与“自强军”》《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03 期;周萌《晚清新建陆军、自强军之比较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3 期。

②关于自强军饷章的具体数字,似有细节争议。参见宫玉振《新建陆军、自强军营制饷章考误》《历史档案》,2006年第03 期。

③1896年春,因借用操场训练一事,刘坤一的湘军亲兵营(即护军营)与自强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据总理营务处提调钱恂所说:“治军本难,治军而兼有交涉之事其难尤甚,洋弁不受约束,动辄滋事,自格罗才被伤之后,更形骄蹇,嗣后必须宽严互用,设法驾驭……”而因德国人格罗才被枪击伤,引发德国领事向中方施压、索赔,甚至刘坤一也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尔后,钱恂辞职,自强军调往吴淞,另行修建营房,原驻吴淞的防营盛字军移往狮子林炮台,以腾出场所供其训练。

④《督宪札发洋将弁训条》《督宪酌定洋将弁规条》《督宪核定洋统带拟立全军各营规条》等规章制度,见《自强军创制公言》。该文献由时任营务处提调沈敦和编纂整理,共2 卷,记载有自强军的相关规章制度。另外还有《自强军西法类编》,该书共18 卷,分为兵法学8 卷、军器学5 卷、军乐学1 卷、工程学2 卷、测绘学1 卷、数学1 卷,记录了清末自强军的人员编制、教习方法等条令文件。

猜你喜欢
军事
军事鬼才
Aliens encounter stories:illusion or imagination
军事留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文史春秋(2016年6期)2016-12-01 05:43:10
军事航天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8
军事航天
太空探索(2016年3期)2016-07-12 09:58:43
军事航天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军事航天
太空探索(2016年8期)2016-07-10 09:21:58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