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 拉
北京,古称蓟、燕京等,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孕育了许多民间艺术,比如抖空竹。2006年,抖空竹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根竹竿之间不仅是一条细棉绳,还有老北京的“玩心”。
64岁的张国良紧握竹竿,手腕使巧劲儿,带动棉绳给轮轴施力,空竹随即转动,发出嗡嗡声,和鸟叫声呼应着。
“现在全北京做传统空竹的,就我一人儿。”张国良对我说。年过六旬的他中气十足,仅听声音以为才30岁。1956年,张国良出生于北京天桥附近的一个木匠家庭,爷爷和父亲都是制作空竹的高手,因此街坊邻居喊张家的手艺人为“空竹张”。过去,老北京大多住平房大杂院,张国良记得,那时的天桥都是胡同和平房,门口只要有块地方,就有手艺人摆摊、打板儿、拉样片,艺术气息十分浓厚,再加上在家里耳濡目染,他便继承了空竹手艺。
空竹以竹木为原材料,中间是空的,得名空竹。据说,有一首《空竹赋》是三国的曹植写的,或者是相近时代的人写的,如果传说为真,空竹就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了。
空竹分布很广,但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出名。张国良10岁起就跟着父亲制作空竹。空竹虽小,制作起来却十分复杂,要挑选干透的、质量上乘的老竹子手工打磨,“好的木料不容易损坏,而且声音更好听”,张国良就用过紫檀、乌木等材料。他比划着告诉我:“空竹上的轴得从硬邦邦的木头上慢慢抠出形状,再反复车圆,车的时候只能靠手感把握力道,车几圈用游标卡尺量一下,再接着车,直至成形。”
有的手艺人做空竹时,为了确保空竹轮筒为正圆形,直接从一根大毛竹上截取完整的竹筒,再雕刻出哨口。但张国良想,这样空竹的大小就让竹筒限制了,发挥空间有限,于是他发明了竹片拼接,做出了直径小到1厘米、大到1.5米的各式空竹。张国良制作一个空竹,从锯竹筒、竹片,到内粘、外粘、修口、上轴,最后打磨、装饰,共有17道工序。
上世纪90年代,张国良在北京东部的通州宋庄成立了空竹工作室,后来开了空竹文化公司,接订单,做空竹,还在学校开班教学生制作空竹,一直忙活到现在。这些年,有些商家发明了工业空竹,比如用塑料做,或者用机器压模生产。这样只需做个模具,买台浇铸机,雇工人操作,不需多少工夫就能生产出一大批空竹。谈到这里,张国良摇摇头说:“咱们现在能买到的塑料空竹,形状和发声原理跟手工一模一样,但它是塑料的,就不该叫作空竹了。”在张国良心中,较劲儿车出来、磨出来的玩具才有老北京的气质。
2006年5月20日,空竹制作手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国良则成为空竹制作工艺的非遗传承人。此后,“空竹张”仍持续创作,最自豪的作品是空竹象棋。他做出32个象棋子般大小的空竹,既可当象棋下,又能当空竹玩,这是少见的将空竹文化与体育项目结合的工艺品,一面世就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人搬进高楼,市井间的交流少了。张国良觉得玩空竹能加深彼此交流。“我住三层你住四层,咱俩本不认识。但我在楼下空地上一抖,你听嗡嗡声响起,对我喊‘这玩意儿不错,您教教我’,这不,咱就成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