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丽宏
那些有故事背景的诗词,读者阅读欣赏的兴趣会更浓一些。有些典故广为流传,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有些诗词背后的人物和情节,隐匿在云里雾里,扑朔迷离,如同谜语。
苏东坡有一阕《卜算子》,写得曲折幽深,耐人寻味。词中人影晃动,仙气缥缈,故事暗藏,让人心生好奇又难以捉摸。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秋月朗照的夜晚,更深人静时,窗外有佳人,飘然往来,不知是人是仙。这样的情景,如同《聊斋》故事中的情景:书生夜读,狐仙来伴……我初读此词时,注意到前面的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可以断定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读苏轼的传记,也没有发现他住在定惠院中有什么奇遇。
这首词中表现出的缥缈意境,一直被人赞赏,黄山谷曾如此评论:“语意高妙,似非人间吃烟火食人语。”这样的境界,“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而不能抵达。
此词上半阕写鸿见人,下半阕写人见鸿。有人如此作评:“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评得巧妙。
苏轼当然不可能有《聊斋》故事中的经历,但他这阕词,确实涵故事在其中。据《宋六十名家词》记载,此词还有一个序,是别人所写,记载的是与此有关的故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篇短文和苏轼的词一样,也写得曲折缥缈,确实有点像《聊斋》故事,不过其中的人物似乎不是虚构,而是纪实。东坡在定惠院居住时,夜晚读书吟诗,总有一年轻美女在他窗前徘徊,东坡发现后推窗探望,那女子便翻墙而去。
这情景和苏轼词中所写,何其相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好像是一个年轻姑娘单相思的故事,当时苏轼已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被一个十六岁的女子所恋,大概有点不知所措,便把女子介绍给王郎之子,希望他们能结秦晋之好。想不到那女子竟郁郁而亡。
等苏轼远游归来,只看到沙洲侧畔一丘新坟。此词的下半阕,正是对这位痴情女子的伤怀和纪念:“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故事的真伪,早已无从考证。据说当时曾有文人去惠州寻访当事者,并留诗为证:“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有苏东坡的词在,后人的这类诗词,只能成蛇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