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医疗数字化何去何从

2020-12-11 03:22刘心力
北方人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医疗数字化疾病

文/刘心力

随着内地疫情逐渐平缓,就像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也需要弄清,哪些数字化医疗的需求只是一时应急,而哪些消费者的行为被疫情长期改变。后者之中就蕴藏着商业机会。

波士顿咨询(以下简称“BCG”)与腾讯合作,通过对1492人的调研和腾讯的大数据分析,撰写了《2020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试图搞清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医疗场景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这份报告把消费者的“数字化医疗旅程”分为4个阶段:了解信息、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疾病管理。这4个场景逐渐深入,付费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多,但除了第一个场景,其他场景的渗透率均不足40%。而人们在线上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购药的渗透率达到31%,超过远程问诊。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吴淳认为,这其中,疫情期间医保的参与起到了不小作用:“以前,线上购药平台基本是百分之百自费的。所以一般消费的是轻症的非处方药,或是家用医疗器械。疫情期间的一大政策突破,是部分城市的医保可以接入线上平台。如果这个政策延续下去,线上购药的受众变大了,留存率也可以增加。”

另一边,在线上问诊这个场景中,医保尚未接入,同时医生资源仍然限制了消费者的体验。虽然疫情期间线上问诊平台一度受到青睐,比如疫情期间,微医平台上有122万人次问诊,但当人们的生活回归到日常节奏时,线上问诊仍未成为主流的消费行为。

当然,渗透率最低的场景就是疾病管理,只有8%。它涉及健康监测、康复指导、用药提醒,本质上是前三个场景的综合体。从逻辑上说,在慢病和重症领域,数字化的疾病管理潜力很大,它能提升医疗系统的诊疗效率,也能改善患者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它的专业门槛很高,消費者要建立信任很难。最多的时候,中国曾经有200多个糖尿病管理App,但真正能稳定获得用户的很少。因为一旦涉及到每个患者的具体疾病,对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就极高。

这当中还涉及消费者认知的问题。虽然数字化疾病管理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但是相比之下,重症患者比慢病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自费做疾病管理。因为对前者来说,疾病管理如果做得不好,生存期可能就会缩短。而对于慢病患者来说,疾病管理的时间跨度可能是漫长的10年、甚至20年,很多人可能不那么能意识到日常管理的重要性,付费意愿也更低。

不同类型的人群对数字化医疗场景的需求也不相同。青中年保健爱好者的核心关注点是修复身体机能,他们对“提升免疫力”“防脱发”“关节损伤”之类的关键词更感兴趣,而他们在信息获取后,也更有可能自费购买相应的保健品和非处方药。

老年人的需求也很明确,他们会像年轻人一样,被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种草”,保健品、血压仪等家用医疗器械是他们后续消费的主要项目。

式(1)表示的是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的基底反力要小于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些设计人员由于对基本概念不清楚,在提供设计资料时遗漏提供上部结构荷载或部分荷载,将导致计算的基底反力过小,使承载力计算无意义,也给复合地基设计人员带来了不便,使其无法正确了解设计的安全储备,使设计不安全。因此,在进行基底反力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核对上部荷载,不能遗漏。

相比之下幼儿的父母则更有可能使用线上问诊工具,尤其是孩子出现轻症时,为了第一时间获取解决方案,他们很愿意从网上获取诊断和用药指导,但另一方面,线下问诊仍然是主流。

而对于慢病和重症患者来说,虽然数字化工具理论上可以让他们的治疗更方便有效,他们还是更信任传统的医院、卫生中心等线下机构。他们不选择远程问诊的主要原因,是问诊效果不佳、无法报销、无法检测。

本质上,深度的数字化医疗场景无法普及,根源还是医疗资源的供给端是否愿意、尝试新方法。

不论是医疗信息、问诊、药品购买还是疾病管理,这些场景的核心资源,依然来自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内。医院和医生,是否愿意使用这些数字化工具提供服务,决定了这些服务的品质。消费者的动力,往往也靠医院来推动。比如疾病管理,因为涉及大量专业知识,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接受医院的推荐。

但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深度参与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医院。从硬件上说,目前中国医院之间,甚至医院内部的信息数字化,以及信息互通还很不充分,导致很多理想化的服务没有落地基础。另一方面,对医院来说,数字化工具如何定价,现有的运行方式需要做哪些改变,都要谨慎考虑,考虑的结果往往就是动力不足。

在挂号预约等环节,医院的改进明显,因为这能有效提升它的运营效率,但涉及到诊断、检测、开药等环节,它们就未必愿意尝试数字化改革。

“中国医疗体系里边愿意花钱买这种数字化产品的,第一还是药械公司,第二是患者本身,第三可能是保险公司,最后才是医院和医生。”吴淳说。

再向上一层,医院和医生有没有改革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医疗管理体系能否对创新更宽容。

而这次疫情,可能就是一次洗礼。至少政府部门、医院和医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专业资源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放大,只要能保证专业、安全,它的体验甚至有优于医院的地方,消费者不是不愿意付费。

另一方面,对于想要在数字化医疗产业寻找机会的公司来说,它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机会不是取代医院体系,或是威胁它们的利益,而是增强它们的竞争力。

按照吴淳的说法,数字化医疗创业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数字化功能附加到已有的产品和服务上,这个更容易实现。而另一种,是为单独的服务定价,不依附已有的产品,这样的数字化产品必须有很强的独有价值,才能吸引医疗机构或是消费者购买。

相比其他市场,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改革,其实基础更好。它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与线上服务相关的应用平台和物流体系也很健全,消费者对于数字化平台都很熟悉,这些都为该领域的创业扫清了障碍。如果专业医疗机构能变得更开放,愿意用自己的资源与技术提供方合作,可以期待,将产生真正能解决痛点的数字化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医疗数字化疾病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