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汇编
北京时间 10 月 5 日下午 5 点 30 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此奖项颁发给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eal Houghton)、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我国有1000万左右的丙肝患者,每年有至少有13.3万人因丙肝而丧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丙肝病毒。发现丙肝病毒,乃至治愈丙肝,关乎一亿多人的健康福祉。
从不为人知,到终于被命名
在很长时间里,“丙肝”一直以“无名氏”的状态存在着,人们对丙肝了解不深。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乙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由此他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20世纪70年代后,哈维·阿尔特和他的团队就发现,很多输血后感染肝炎的案例似乎并非由甲型或者乙型肝炎病毒所引发。在黑猩猩身上进行的研究中,阿尔特证实这种病毒确实是一种非甲型非乙型肝炎病毒。这一工作也最终导致了1989年4月丙型肝炎的发现和分离。
迈克尔·霍顿是丙型肝炎病毒发现早期一些重要论文的主要合作者,也是血液中丙肝抗体的发现人之一,他主导的研究改良了针对丙肝的血液制品筛查程序。到1990年,高灵敏度丙肝筛查法的广泛应用,已经几乎在加拿大根绝了带有丙肝病毒的血液制品的流通和使用。哈维·阿尔特与迈克尔·霍顿也因各自在丙肝领域的研究获得了2000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查尔斯·赖斯的贡献则在于发展了丙肝病毒的动物模型。在此之前,苦于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丙肝的治疗和相关疫苗的开发都遇到了重重阻力。赖斯用他的恒心和智慧解決了这一难题,为丙肝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助力。赖斯同样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他们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由于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可以采用高度敏感的血液检测丙肝病毒,并可能消除输血后发生的丙肝和乙肝等,才为此后研发治疗丙肝的特效药和丙肝疫苗打下了基础,而这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医学史上,只有屈指可数的慢性疾病能够被治愈,丙肝正是其中的一种。根据《内科学年鉴》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基于现有的筛查和治疗手段,到2036年,曾经在世界传染病中排名前列的丙肝将成为罕见病,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把2030年消灭丙肝作为目标。
(整理自知乎、搜狐、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等)
诺奖小插曲·霍顿和他的同事们
2013年,霍顿曾经因发现丙肝病毒,获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然而,面对这份“准诺贝尔奖”的荣誉(以及 10 万加元的奖金),霍顿却婉言谢绝了。他在邮件中表示,拒绝的原因是团队中的两位重要成员、华人学者:出生于新加坡的朱桂霖(Qui-Lim Choo)和中国台湾的郭劲宏(George Kuo)没有一起获奖。在3人近7年的密切合作中,他们发现病毒、一起研发血检方法、确定药物靶点等。霍顿说:“我认为如果没有两位同事参与,我接受这个奖项是不公平的。”
郭劲宏、朱桂霖和霍顿的合照
【适用话题】人类 健康 贡献 团队精神
【素材链接】张文宏教授谈今年诺奖
很多中国人对“丙肝”不甚了解,是因为我们国家在“丙肝”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先进。我们都熟知的张文宏教授就深耕这一领域,他被称为“病毒猎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诺奖鼓励感染学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张文宏用“振奋人心”来形容。“事实上,人类每次发现重要的病原体都荣膺了诺奖。从乙肝病毒、HIV病毒、HPV病毒、幽门螺杆菌,到此次丙肝病毒,可以说,诺奖没有一次缺席。即便是应对感染领域的一些重大发明,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也有诺奖加持。”张文宏说,“只不过,大多病原体的发现集中在20世纪,贯穿了40年代至90年代。过去几年,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让人类误以为感染性疾病的问题已经解决,今年正值新冠抗疫年,诺奖再度颁给感染性疾病,意义尤其重大,也提示人类与病原体的斗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