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京,王 霞
(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五科,广东 惠州 516211)
吞咽障碍为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资料显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发生率达30%~45%,可导致患者饮食受限,常伴有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症状[1-2]。常规康复训练治疗,通过直接训练或间接训练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受多种因素影响,康复训练治疗,部分疗效不理想。中医认为,风火上扰、阴阳失调、痰蒙清窍为其病因病机,耳穴压豆可刺激阳性压痛点,传达信息至相应脏腑部位,充分激发吞咽功能[3]。本研究用脑栓通联合耳穴压豆辅治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3岁,平均(56.32±8.03)岁;病程1~5个月,平均(3.29±0.45)个月;体质量42~68kg,平均(55.26±5.12)kg。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4岁,平均(57.48±7.59)岁;病程1~6个月,平均(3.12±0.56)个月;体质量45~67kg,平均(56.23±4.77)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MRI、CT确诊为脑梗死;②经吞咽电视检查确诊为吞咽障碍;③洼田氏饮水试验大于等于2级;④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伴意识障碍;②腔隙性脑梗死;③合并胃溃疡、胃出血病变;④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⑤伴运动性、感觉性失语,存在沟通障碍;⑥咽喉部甲状腺疾患、感染、溃疡等局部病变;⑦血液、免疫系统疾病。
两组均给予扩容、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加康复训练治疗。康复医师根据吞咽电视检查结果评估吞咽障碍程度,进行针对性康复功能训练。a.改变食团黏度及身体姿势,进食时尽量采用较小食团,并且在吞咽之前清理口腔。b.采用用力吞咽、重复吞咽、交互吞咽等特点吞咽代偿方式,以确保安全吞咽。c.采用舌、口唇及咀嚼肌功能训练,如喉上提肌群训练、空吞咽等间接训练措施,吞咽功能良好者给予直接训练,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根据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密度均匀、不易松散、通过咽部及食管不易变形食物,进行直接训练。持续治疗4周。
研究组加用脑栓通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脑栓通(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93)1.2g,日3次。耳穴压豆单侧取穴,耳穴取舌、咽喉、口、脑干、脾、心、肾,采用75%酒精进行穴位消毒,左手手指托持患者耳廓,右手采用镊子夹取方块胶布,胶布中心粘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相应穴位,给予适当力度持续按压,以感酸麻胀、轻微疼痛为宜,1次1~2min,日3次,隔天更换1次,持续治疗4周。
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无菌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分离10min(3500r/min,半径8cm),取上层血清,保存于-80℃冰箱,采用酶联反应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检测采用仪器、试剂盒均由上海群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治疗前、治疗4周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NIHSS总分范围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SSA总分范围17~46分,得分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SWAL-QOL总分范围44~22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治疗前、治疗4周后相关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吞咽障碍消失、洼田饮水试验1级。好转: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或较治疗前提高大于等于1级。无效:未达“好转”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相关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相关指标比较 (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相关指标比较 (g/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白蛋白 血红蛋白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研究组 30 38.55±3.48 35.78±3.44*130.56±11.23 122.56±10.44*常规组 30 39.12±3.87 32.45±3.19*127.79±12.77 111.79±11.26*t0.600 3.101 0.892 3.842 P0.551 0.003 0.376 <0.001
两组治疗前后SSA、SWAL-QOL、NIHS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SA、SWAL-QOL、NIHS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SA、SWAL-QOL、NIHS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SSA SWAL-QOL NIHSS治疗前 研究组 30 31.78±4.87 125.78±8.77 21.45±4.12常规组 30 30.89±4.98 127.49±8.12 20.15±4.40 t0.700 0.784 1.181 P0.487 0.436 0.242治疗4周后 研究组 30 22.56±2.15*161.77±9.48*10.15±2.56*常规组 30 26.78±2.60*142.33±8.79*15.46±2.79*t6.851 8.236 7.681 P<0.001 <0.001 <0.001
脑梗死为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由真性或假性球麻痹引起,真性球麻痹为迷走、舌咽、舌下神经核损害所致,假性球麻痹与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有关,可引起营养不良、气道梗阻、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多种并发症[4]。临床治疗目的在于恢复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避免营养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吞咽训练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常用康复手段,通过训练提高患者吞咽相关肌肉、神经控制力,减轻吞咽障碍,但部分受益欠佳。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属中医“噎膈”、“喑痱”范畴。因风火相煽、痰浊阻滞、气血逆乱而致病,故治疗当从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入手。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提示脑栓通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脑栓通方中赤芍性味苦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效;生蒲黄气微、味淡,可止血化瘀;郁金性味辛,具有清心凉血,活血止痛之效;漏芦性味苦寒,可舒筋通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通络化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脑栓通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降血黏度等作用、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红细胞带氧功能,改善神经元轴突运输障碍,促进神经反射,进而减轻吞咽障碍[5]。耳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密切相关,既为疾病反应点,又为疾病治疗点,耳穴压豆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协调舌体灵动功能,激发舌咽功能[6]。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组,SSA、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可见脑栓通联合耳穴压豆可减轻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吞咽障碍程度,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指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因进食量减少,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造成机体白蛋白、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7]。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组,可见脑栓通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抑制营养不良恶化,但吞咽障碍改善后,营养指标仍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表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营养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脑栓通联合耳穴压豆辅治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好,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吞咽能力,抑制营养不良恶化,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