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国
(四川省阆中市中医医院,四川 南充 6374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诱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引起肺动脉增高和右室肥大的心脏病,最后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1]。在我国,大多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引起,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2]。本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益气化瘀方辅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90例,均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0~82岁,平均(67.59±4.25)岁;病程4~28年,平均(22.56±4.36)年;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31例,Ⅲ级14例;肺部感染5例,低氧血症7例,高氧血症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2~79岁,平均(66.29±4.29)岁;病程5~30年,平均(23.78±3.59)年;NYHA分级Ⅱ级29例、Ⅲ级16例;肺部感染6例,低氧血症5例,高氧血症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及全国肺心病协作组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关诊断标准[3];②中医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及《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诊断[4-5];③经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等检查辅助诊断。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处于急性加重期;②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③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④意识清晰,理解并自愿接受治疗、检查措施及相关调查;⑤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等其他心肺疾病;②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统严重疾病;③患智力障碍、精神疾病;④对研究用药过敏;⑤临床资料不全;⑥未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检测是否有3代头孢抗生素过敏史,并依据痰培养结果选择相应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予抗心衰药物治疗,采用雾化疗法帮助排除痰液,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根据病情针对性实施强心利尿、营养摄入。口服速尿(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3)20mg。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纠正机体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度平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加用益气化瘀方治疗。药用黄芪33g,党参14g,川芎13g,当归16g,丹参14g,桑白皮11g,黄芩13g,杏仁12g,金银花22g。加水600mL,先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熬至200mL,日2次,1次服100mL。以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动脉血氧分压、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以及肺动脉压、心率、血液中脑尿钠肽浓度、排尿量的变化情况。
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DD以及LVESD等。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标准进行评定[6]。显效:咳喘、痰液、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明显减少或消失,心功能不全完全控制或提高1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1级未完全控制。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则。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平均动脉压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平均动脉压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平均动脉压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动脉血氧分压 平均动脉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102±8.35 90±7.36* 106±4.74 81±3.18*对照组 45 103±7.96 86±7.13* 107±5.21 90±7.21*t0.582 2.619 0.949 7.662 P0.562 0.010 0.345 0.000
两组肺动脉压、心率、血液中脑尿钠肽浓度、排尿量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肺动脉压、血液中脑尿钠肽浓度、排尿量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 LVEF(%) LVEDD(mm) LVES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5 34.52±3.63 40.25±2.47 66.35±2.58 58.63±3.14 55.69±5.47 44.14±3.96对照组 45 34.12±3.21 49.85±3.01 66.40±2.64 50.36±2.56 55.56±4.98 48.55±4.02 t0.583 17.433 0.095 14.434 0.124 5.526 P0.560 0.001 0.923 0.001 0.901 0.0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肺胀”范畴。痰瘀滞留、久病肺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引起缺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性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负荷加重[8]。研究发现,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因呼吸困难和供氧不足导致气虚,而气虚影响血液流动,血瘀、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悸、胸闷、出冷汗、面色青紫、嘴唇发白等[9]。治疗关键是解决供氧不足和气血两虚。
益气化瘀方中黄芪、党参补气行气,改善气血不足,增强心脏收缩能力,促使心率下降,加速心血管扩张速度,改变肺动脉高压,维持血液流通[10];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器官供氧供血能力,改变血液黏稠度,防止红细胞不断积累形成脑血栓,减轻心脏负荷[11];桑白皮、黄芩、金银花清肺热,防止痰堵塞引起缺氧[12];杏仁止咳平喘、抗炎镇痛,可缓解咳喘,避免加重支气管炎症状。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研究显示,益气化瘀方可减少心肌缺血内皮损伤,保护心肌细胞、扩张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肺部通气功能[13]。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咳喘、痰液稀薄、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指标及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益气化瘀方辅治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益气化瘀方辅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利于改善血液状态及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