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君
(东部战区总医院,江苏 南京)
颅内血管狭窄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指由颅内动脉硬化或大血管炎等引发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症状,该疾病病发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嗜睡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脑梗塞、心动过缓等症状,以此危及患者性命。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深入,该疾病病发率与日俱增,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中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综合护理干预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成功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行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39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55~76岁,平均(61.4±3.2)岁,平均体重(57.6±5.9)kg,男性 25例,女性14例。对比组患者年龄55~76岁,平均(61.5±3.5)岁,平均体重(57.5±6.2)kg,男性25例,女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接受CT检测确诊为颅内血管狭窄。(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其他脏器疾病者。(2)有遗传疾病或手术史者。(3)认知存在缺陷或障碍者。
1.2.1 对比组
对比组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健康知识宣传、用药护理等。健康知识宣传: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展开疾病知识宣传,通过对疾病病因、病程以及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知度。用药护理:术后遵照医嘱对患者用药,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在患者初次用药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反应。
1.2.2 研究组
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具体包括心理护理、生理护理、术前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术前、术后需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通过联合患者家属等措施给予患者鼓励和心理教育,防止患者在术前或术后出现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康复阶段需针对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叮嘱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此外,术后还需叮嘱患者禁止过度的运动,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肌肉按摩。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一般资料统计,对患者疾病史、过敏史、遗传病史等资料进行详细统计,并对患者一般体征进行检测,以此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手术的合理性。术后并发症护理:术后需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电监测以及吸氧,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率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或心率减慢等情况时,可适量给予患者补液及使用多巴胺、间羟胺等药物治疗。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必要时使用减压敷料,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成功率严格参考临床资料,以患者术后CT检测颅内血管狭窄程度<50%且血管直径>2 cm为手术成功。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动过缓、低血压、肌无力等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SPSS 13.0分析得出数据,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1,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对比[n(%)]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2,研究组患者术后心动过缓、低血压、肌无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颅内血管狭窄是中老年群体高发疾病之一,该疾病病发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易诱发各类并发症,以此危及患者性命。颅内血管狭窄病因颇为驳杂,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遗传以及颈椎病均易导致病发,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或药物控制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改善,治愈性较高[4-7]。
综合护理是通过对临床治疗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治疗,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临床治疗中的风险因素。将其应用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中,通过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护理等措施,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的应用,能有效降低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低血压、肌无力等并发症发生率,以此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率,进一步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