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丞科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甘肃 白银 7309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者统称“水工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日渐重要。人们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未将科学合理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运用的到实际地质灾害防治中,同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认识程度不足,造成严重地质灾害后果,造成巨大经济和环境损失[1]。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水工环地质灾害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前期现场勘查、编制评估报告、防治措施制定、后期经济环境等方面评价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2]。前期勘查详细程度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和防治措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前期勘查人员技术设备的操作熟练度和相操作知识的认知水平也很重要;编制评估报告、防治措施制定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个方面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核心,在前期现场勘查基础上,对勘测的数据、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评价,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和方案,确保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可行性。
当前,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频发,很大原因是缺乏对地质灾害危险性重视度不足,实地勘察未对安全隐患点逐一排查,缺乏责任心;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普遍存在共性问题,认为前期实地勘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勘测报告而草草了事,对现场实际现状更是茫然。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水利工程前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极其重要,它能决定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勘察报告与实际现状不符合,从而造成无法合理有效制定防治方案,对环境评价更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水工环地质灾害发生不是唯一因素导致的,而众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后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明显的灾害安全隐患进行评估防治,对于隐蔽、复杂部位等地形忽略部位却没有得到有效评估,缺乏此区域的基础调查数据和评估分析,往往会导致一些重大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发生。二是勘测调查范围小,只是简单的对地形、气候等常规因素进行考虑,这样根本得不到合理、科学的评估,更无法保证后续报告编制、工程实施顺利开展。因此应该扩大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范围,确保每一个因素、每一个区域做到全覆盖,应勘全勘,不遗漏任何基础细节,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和范围。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缺乏监督管理制度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有效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能够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防保驾护航。
如何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估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工程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还存在对编制的材料的监督审查不严格、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督不力,没有统一的监督标准制约。在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的监督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评估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编制材料的审查不严格、对防治工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对治理施工的监督标准不严等许多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广泛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包括前期实地考察、编制报告及方案、工程实施都必须需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工作环境恶略、生活条件差、工作量大等职业因素导致高水平专业人才不愿意从事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导致在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过程中人员缺失严重,进而部分企业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降低人才专业水平,招录大量低素质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这些人员往往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仪器设备不熟悉、实操能力差,工作中易发生错误,由于个人工作失误,导致勘察数据真确性出现错误,最终影响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国内众多学者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根结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地质灾害发展的影响,二是地形地貌的影响。
进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大小往往会决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走向;往往前期实地勘察人员在实地勘察过程中发现小范围的地质灾害,但却往往忽视,认定小范围的地质灾害不会对周边大部分区域及周边居民造成影响,仅在局部会发生灾害,没有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论证而私自猜想,影响评估报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小范围的地质灾害会发生连带效应,比如:小范围管涌会导致岸堤坡发生松动坍塌,水库岸边土体小范围的长时间松动会导致下游水道崩溃。
地质灾害无大小,勘察人员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排查时,要做到将全部数据、存在问题进行记录,这样有利于进行编制防治方案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并对应给出解决方案。同时,要学会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归类整理,不同地质灾害不同预防措施,这样全面做到科学的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地形地貌是除地质灾害外另一个主要影响,其是一个相对宏观因素。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前期勘查工作人员会对地形内土层结构、土层部分等微观入手。结合微观观测,还应该从宏观地形地貌、项目区位置等方面分析。地质勘测过程中,会遇到陡坡、斜坡等地质条件其施工条件比较危险区域,这类地形在实际勘测中比较常见。对于陡坡、斜坡这类比较特殊地形,应全面细致的对全地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提高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质量。在水工环地质施工现场,地形地貌水平层次不齐,针对不同项目区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及评估,保证将水工环地地质灾难降到最低。
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首当其冲就是对地质灾害入手,分析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及影响大小,其指标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破坏程度、危险系数、发生区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估[3]。在后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为现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一项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对施工现场位置及勘察的选取是否合理准确,若前期勘测不科学合理,对于后期项目施工会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麻烦,因此前期施工现场的勘察至关重要。当前,众所周知,水工环地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是一条红线,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生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细致评估分析,有效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降到最低。对于施工现场的监测,综合考虑每一个细节,扩大监测范围和因素,做到因素和范围全覆盖评估。归类施工现场有利和不利因素,在工程选址上提供可靠科学的分析评估。
加强对水文环境的勘测极其重要,水文环境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密切相关;对水文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可以保证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更加科学。然而对于水文环境勘测,应当合理分析数据并科学评估,通过地下岩溶作为主要判断依据来确定出水工环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类水工环地质灾害等级,并为后期合理科学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强有力支撑,确保工程平稳开展。
地质环境勘察可以说是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现场施工来必不可少。如今,国家相关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地质环境勘察工作,对地质环境进行预判性检测,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施工现场定期开展周边地质环境的勘测,可发现工地现场因地质条件存在的隐患,结合实际情况,施工队伍可用专业的技术措施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4]。同时,监管机构要贯彻全过程恪守岗位,保证零事故发生。
目前国内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工程建设非常普及,所以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要求和质量越来越高,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产生。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手段是多学科交叉运用,在高度的现代化的如今,运用高科技方法使得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更加简便快捷,也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5]。
前文就提出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普遍存在共性问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现场实际现状更是不熟悉。为改变现状,企业可定期开展专业人员技能培训,包括勘测仪器使用、专业知识提高、相关软件运用等。对现场勘测数据要反复分析和处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今,我国对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管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制度建设上欠缺,进而导致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能落到实处,无法有效为地质灾害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因此必须将监督管理机制贯穿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过程,加强监督人员的专素养,确保监督过程中的专业性。
综上所述,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科学有效开展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后期施工提供可行性预防方案,积极提高危险性评估手段和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确保评估工作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