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竹工卡县重达铅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2020-12-10 00:11:00侯凌志邢昌宝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8期
关键词:片岩黑云母变质

高 文,侯凌志,邢昌宝

(四川省地矿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 绵阳 621000)

1 地层

工作区处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之拉萨~察隅分区北部,区内仅出露前奥陶系地层,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1 雷龙库岩组

分布于矿区南部,岩性以浅灰~灰色薄~中厚层状石英岩为主,夹黑云母石英片、云母片岩、片岩化变石英砂岩。岩层走向近东西向,倾角较陡,倾向北或南。其下部与马布库岩组为断层接触[1]。

1.2 马布库岩组

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面积较大,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片岩化变石英砂岩夹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石英岩、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为主,夹有少量绢云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偶夹少量的结晶灰岩[2]。走向近东西向,倾角较陡,倾向南。其上部与雷龙库岩组为断层接触。该岩层中断层发育,铅锌矿化主要产于断层裂隙以及石英脉中,为含矿层位。共划分3个岩性段,由老至新具体描述如下:

马布库岩组第三段,灰-深灰色的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主,中部夹少量灰色的石英细砂岩或变质砂岩。

马布库岩组第二段,灰色薄-中厚层状片岩化变质石英砂岩砂岩为主,夹较多的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少量的绢云石英片岩,偶夹灰色的结晶灰岩呈透镜状;底部为一厚层的花岗岩,出露厚度约950m。该段中构造发育,为主要的含矿层。

马布库岩组第一段,浅灰-灰色薄-中厚层状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夹片岩化变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

2 构造

断裂构造全区均常见,以近东西向压性构造为主,由以F2、F4、F5、F6、F9、F10、F11、F12、F15形成一系列的断层破碎带,周围形成一系列的次级构造。沿主挤压面常有断层碎粒岩或泥质物,有炭质物混于泥质物中及附着于断层面上[3]。褶皱构造和节理构造在岩性变化处和构造、强蚀变地段也较为发育。

F5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的中偏北侧,为Ⅰ号矿化带控矿断层。该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约74°,为一压扭性逆断层,周围形成较多与之平行的次级构造。该断层带地表出露长约3550m,破碎带宽为1.2m~16m。

F8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的西侧,为Ⅱ号矿化带的控矿断层。该断层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向,倾向北北东,倾角约65°,破碎带长约530m,宽度为2m~12m,该断层应产于F6于F9断层之间,在断层的南侧形成一系列的次级构造,见较强的方铅矿化。

F11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南侧,为雷龙库岩组与马布库岩组的界线。该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较陡,长大于4800m,为压扭性逆断层。

3 岩浆岩

燕山期岩浆岩在区域普遍分布,为冈底斯岩浆弧内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布广、规模大,近东西向带状展布,横跨本区,岩体多以岩基产出,少量呈岩株状。矿区内仅有晚白垩世燕山期酸性岩浆岩出露,以含斑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呈岩基状,分布于矿区北部,面积约5.0km2。另有同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岩株,分布于矿区南部、西部,面积约3.5km2。岩株形状不规则,和围岩界线弯曲起伏。

(含斑)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具细粒—细中粒花岗结构,粒径一般为2mm~5mm,斑晶粒径一般为4×13~9×20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39%~48%),呈半自形板状,为更中长石,双晶发育,正环带构造发育;钾长石(3%~9%),呈他形、半自形板状,微斜长石为主,条纹构造;石英(17%~26%),他形粒状;黑云母(5%~18%),片状。含斑黑云花岗岩具似斑状结构,斑晶为半自形板状斜长石(5%~10%),粒径一般为13×4~20×8mm;基质细中粒,粒径一般为2mm~5mm,斜长石及石英、云母。该期花岗岩为区域成矿提供了动力及物源,是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的主要成矿控制因素。

该区见较多的脉岩侵入:主要见有闪长玢岩脉(δμ)、闪长岩脉(δ)、细晶岩脉(ιγ)及石英脉(q)等。该岩脉在各套地层中均有出露。

4 变质作用

矿区内变质作用普遍,除第四系,其余时代地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一套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部分构造块体达榴辉岩相的变质岩系。其次为动力变质和热液变质作用。

对矿区影响较大的是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地层普遍遭受低—中深程度的变质,矿区内的前奥陶系、晚石炭统—早二叠统来姑组地层均受此次变质作用影响。

本区动力变质作用比较强烈,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分布广泛,主要沿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分布。该类变质岩石是在构造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应力作用下,先前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并产生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使其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形成的岩石类型较多,分布广泛,常见岩石类型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热液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岩体的接触带处,在岩体与灰岩等碳酸盐的接触带上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极为密切,形成的岩石有矽卡岩、大理岩、钙硅角岩。

5 矿体特征

经本次勘查以及结合以前地质工作成果,该勘查区共发现两条铅多金属矿化蚀变带,分别编号Ⅰ、Ⅱ。

5.1 矿化蚀变特征

5.1.1 Ⅰ号矿化蚀变带

该矿化带是目前矿区的最重要矿化带。位于矿区中部丁哥北西侧,受控于F5断裂,呈北东东走向产出,控制长度约220m,宽2.3m~6.5m。矿化带中碎裂岩类发育,黄铁矿、方铅矿呈细脉或细粒团块状集合体产出。沿主挤压面常有断层碎粒岩或泥质物,偶有炭质物混于泥质物中及附着于断层面上。

5.1.2 Ⅱ号矿化蚀变带

该矿化带位于矿区西侧,受控于F6、F8两断层之间的次级构造,走向北西~南东向,地表出露长约130m,宽1.5m~3.2m,矿化带中碎裂岩及其发育,铁染强烈,见黄铁矿、方铅矿呈细脉状、星点状产出。圈出Ⅱ-1、Ⅱ-2两条矿化体,两矿化体产出形态呈“y”字形。

5.2 矿体特征

5.2.1 Ⅰ-1号矿体

位于Ⅰ号矿化带的中部,走向近东西向,总体产状为161°∠74°。分布于前奥陶系马布库岩组的中部,其围岩岩性石英岩、云英片岩,呈豆荚状或脉状,局部有收缩或膨大现象,矿体产状较稳定。控制长度约141m,厚度为0.6m~3.2m,平均厚1.13m。控制总垂深为125m。矿体底板通常以主断层面为界,顶板为构造碎裂岩或云英片岩、石英岩。

矿石品位变化大,其中Pb品位为1.79%~7.19%,平均品位为4.85%;锌品位为0.7%~3.15%,平均品位1.73%;银品位为40克/吨~187克/吨,平均品位为118克/吨。

5.2.2 Ⅱ-1和Ⅱ-2号矿化体

位于Ⅱ号矿化带中,均产于前奥陶系马布库岩组下部,其围岩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产于F6与F8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中,主要受控于F8断裂。

Ⅱ-1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产状为37° ∠67°,由地质点D310上ZDD310JH1和ZDD310JH2两个样品控制,地表出露长约25m,厚1.3m~1.5m,平均厚1.4m。经取样分析Pb品位为5.41%~8.94%,平均品位为7.17%;锌品位为0.071%~45%,平均品位0.27%;银品位为92.6克/吨~162.5克/吨,平均品位为127.5克/吨。

Ⅱ-2矿体,产出形态与F-1相似,矿体产状为234°∠66°。由地质点D309控制,地表出露长约9m,宽约1.3m。经取样分析Pb品位为1.08%,锌品位为0.33%,银品位为81.6%。

6 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勘查区内铅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白垩世花岗岩附近前奥陶系马布库岩组中的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围岩和夹石均为石英岩或云英片岩,围岩中节理裂隙及其发育。矿区内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碎裂岩化、硅化及白云石化,局部有白云母化。硅化主要是石英呈不规则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出现,多沿断裂破碎带和裂隙充填,铅锌矿在石英脉中或周围富集。

7 矿床成因

本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严格产于白垩世花岗岩附近的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中,矿体规模小,地表最长141m左右,矿体厚度一般≤1m,矿石类型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矿石为主,矿体同围岩界线较清楚,致密块状矿石极少量,产于矿体中部,以小透镜体及瘤状产出。矿体产于云英片岩、石英岩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围岩蚀变现象主要有碎裂岩化、硅化及白云石化,局部有白云母化。

本区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为压扭及压性结构,其破碎带受花岗岩侵位上升,产生引张,伴随岩浆热液作用,使破碎带蚀变并矿化,随热液的继续供给,矿化充分,从而形成了区内多金属矿床。因围岩活性差,花岗岩体带来的矿质有限,因而矿体规模小,品位也不高。很明显东西向断裂带既是矿液通道,同时也是容矿构造,控制矿体的形成;岩体为物源提供者,两者为本区矿床的形成两大主导因素,矿体的规模受破碎带大小制约。

猜你喜欢
片岩黑云母变质
道路边坡片岩耐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四川水泥(2022年7期)2022-07-28 06:44:38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反倾边坡风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黑云母温压计在岩浆系统中的适用性研究
变质
石英片岩路基填料适用性分析
安徽建筑(2018年3期)2018-07-20 03:38:38
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现代矿业(2018年1期)2018-02-15 14:30:46
采用稀土-B复合变质剂提高ZG30MnSi力学性能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