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2020-12-09 05:29
中国品牌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质量

43年间,中国已举办33个“全国质量月”,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正是这样的不断探索和提升,才打造出如今的“中国品牌以优质的产品定义中国制造”。

1980年到1990年,“不能让老百姓购买劣质产品”的朴素愿望,督促执法部门向“假冒伪劣产品”说“不”。

1990年到2000年,中国的产品质量管理发展多了一双法治慧眼。陆续出台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奠定中国质量管理的法治基础。此后的1999年到2008年,全国质量月进入积极探索时期。

2008年之后,以“消费者是现代民法中的人”为出发点,让市场在信任和法治的基石上,形成基于自洽的产品质量优胜劣汰机制,如建立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住宅工程質量信息公示等。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总体不合格率为2.11%,同比下滑0.25%。

33个质量月活动,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产品的高质量成为人民的骄傲。

1979-1989:破土而出

1979年9月1日,人民大会堂,秋高气爽,195家生产企业,拿到国家质量奖的证书。

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对第一次质量月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他说,全国第一次质量月活动,对于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整顿和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并提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以此为时间节点,撬开“全国质量月”的口子。

当时,中央不仅在口头上号召“质量第一”,更是“刀刃向内”,率先垂范。带头接受社会监督的是,鞍钢、大庆油田等国有企业。

市场是敏感的。

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一炮而红。

根据《人民日报》记录,1985年,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一遍,结果发现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缺陷。张瑞敏把全厂职工叫到车间,把76台全新的冰箱集中在一起,用大锤全部砸掉,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7月,58个假药厂已全部停止生产、销售;烧毁和封存假药194箱;退赔假药款约142万元,并决定对生产假药的厂家实行经济处罚。

这一时期,“质量月”的名角儿是一批“打”和“砸”劣质产品的企业家,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砸冰箱、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炸楼、昆山企业家烧鞋。后来的发展中,这些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家,张瑞敏和王健林成为企业家学习的典范。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5400多双温州鞋堆成一座小山。

只听得“点火”一声令下,无数皮鞋的碎屑连同“温州制造”的狼藉名声一起,被翻卷着浓烟的火舌送上天空。几百名群众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其中还有不少是温州人。武林广场的一把火,让这批劣质鞋成为灰烬,也让温州市政府和企业从此真正关注起产品“质量”来,“质量是温州的生命、质量是温州的政治”成为全市共识。1992年,温州市制订了“质量立市”的地方性法规,实施“质量立市”工程,“诚信”成为温州人最重要的品格。

温州人用诚信重新拾起产品质量的尊严,经过数年卧薪尝胆,温州市的“质量立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到90年代中期,温州“鞋佬”卧薪尝胆,重振雄风,为温州鞋业树立起全新形象,在“中国十大鞋王”中,温州皮鞋有三大品牌名列其中。

1989—1999:一双慧眼

此时,“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被确立,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战场。

很快,国家质量主管部门把“法治监管企业”的推进,确立为一个质量监管的政策聚焦点,展现法治国家的法治形象。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1993年央视“3.15”晚会,一首叫雾里看花的歌让整个中国刮起了质量风,街上老幼妇孺都会哼唱,“慧眼”就是“法”。

其后,《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登场,相比80年代的砸冰箱,烧鞋子等行为,国家质量主管部门正在思考如何走向制度化轨道。

但也有很多段子广为流传。

坊间传闻,王海在这十年里,通过职业打假,资产过千万元。199.5年3月,王海从山东青岛到北京出差,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商场花8,5元购买两副索尼耳机,发现耳机的合模处有毛刺,王海怀疑自己买的耳机不是正品。当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不久,“以身试法”的王海在向消协投诉后,得到工商局责令商场赔偿的800元。

几乎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王海”不约而同地杀向商场:上海的李海,北京的张海,成都的夏海,天津的钱海,东北的郭海,全部杀进商场,一起摩拳擦掌。

这让执法部门进入探索期。

1999—2009:积极探索

1999年,干禧之年,大家都在迎接新世纪。大家都理所当然觉得会有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温暖未来。

朴树在《我去2000~>>里都喜气洋洋地唱到:“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

2001年3月,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投诉举报热线“12365”在北京启动。该热线的启动使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开辟一个有力打击制假、售假、贩假行为信息渠道。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第四次的时候,2004年4月前,大量低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流人阜阳农村销售点,造成当地189例婴儿患轻、中度营养不良,12例婴儿死亡的恶性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调查组于2004年4月22日晚赶赴安徽,会同安徽省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安徽阜阳等地劣质婴儿奶粉事件展开调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有记录。

2008年,一场食品安全危机再次悄然来临,中国政府坚决查处三鹿奶粉事件,人们在“质量月”谈论“食品安全”、谈论“居住安全”等。

争鸣从未停歇。

此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既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靠市场机制所驱使的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的自律自洽行为来实现的。

2009到现在:成功破题

2014年2月,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线运行。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年度报告、行政处罚、抽查结果、经营异常状态等信息。

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意味着政府正在建立长效质量管理机制。

当然,也是硕果累累。

比如从2014年开始,中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化学制品,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2017年,國家质检总局抽查日用消费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1.6%,出口退运货物批次比上年下降8.84%,电商平台的商品质量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5%,商品质量明显低于抽查平均水平,重点服务业质量满意度稳中向好。

不管是官方的数据,还是民间的数据,中国产品的质量已经大幅度提高。

2019年,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一份《品质消费指数报告》,从2012年1月到2019年3月,中国消费品品质消费指数上升7.2%。从行业来看,运动户外、家具、手机数码行业的品牌质量升级表现尤为突出,2016年家具类商品的品质消费指数增长13.11%,达到了42.91%。其次增长最快的是户外运动,2016年涨了5%,品质消费指数达到了41.19%;另外,手机数码、小家电、家居日用品、食品等品类的的品质消费指数也都超过了35%。

从1978年到2020年,与改革开放同岁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历经多年风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在国家质量工作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由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水平的一年一度的专题活动。

43年,每年参与“质量月”活动企业超过50万家,一线职工超过3000万人次,参与群众超过9000万人次……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大宣传、大检查、大评比、大落实,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那么,全国质量月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把消费者宠坏,也不是把企业打成“落汤鸡”。现在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体系,已经把消费者和企业家认定为现代民法中的“人”,加以保护。

显而易见,全国质量月不全然是大督查、大检查的质量评比,也不全然是质量考核行为,而应是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的加速器,让消费者不被个别商家的劣质商品欺骗,也使商家不被个别消费者的“闹”而哑口无言。

因此,全国质量月成为一个值得回顾过往、思索当下、展望未来之月。

猜你喜欢
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有趣的质量单位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质量”练习
物理学中谈质量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