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视角下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2020-12-09 05:24张勤康官淑琪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武汉市

张勤康 官淑琪

【摘 要】文章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空间布局角度分析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发现,武汉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第二产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大,各区GDP排名与第三产业产值排名高度吻合,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并驾齐驱发展等。针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分布失衡,缺乏引领企业;产业规划不协调,未形成产业链等问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提出深挖区域优势,使优势产业向高端延伸;明确区域重心,多中心功能互补;形成区域合力,拓展区域间产业链互补延伸等发展策略,为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汉市;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10-0017-03

0 前言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长江中游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被长江和汉水划分为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汉阳(今汉阳区)和武昌(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3个经济中心。这3个经济中心分工协作、均衡发展,是典型的多中心城市。多中心能有效调节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资源难以集中、经济聚集效应减弱等[1]。陆大道(2016)表示武汉要发挥“两江四岸”的优势,把水景利用起来,加强城市的整体性[2]。姜焕叶(2019)指出武汉要促进地区结构的功能互补、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成长型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3]。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4],尤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武汉经济发展经遭受巨大的考验,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调整产业布局,既是城市发展的关注点,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多中心视角,分别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布局3个方面分析武汉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提出武汉产业发展的建议,为武汉城市发展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1 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产业结构与产业规模分析

(1)武汉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2018年,武漢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 847.29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5 79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4.64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年贡献率持续下降,占比由3.7%下降为2.4%。武汉市第二产业发展平稳,以年均7.7%的速度增长,形成以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机械工业,石油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钢铁制造为代表的冶金工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三大新兴产业的体系,产业布局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 787.84亿元,同比增长87.68%,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水平,达到13.3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2.3%和66.6%。三次产业结构从2013年的3.7∶48.6∶47.7调整为2018年的2.4∶43∶54.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如图1所示),已开始显现出“剪刀差”形态,表明服务业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而言,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起到重要作用,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

(2)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2013—2018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新兴产业中,2017年智能制造工业总产值比2016年增加22.0%,生命健康营业收入增长18.7%,信息技术营业收入增长18.2%。同时,武汉正着力加快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2 分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武汉市共有13个行政区,包含7个中心城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6个新城区:东西湖临空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1)各区生产总值排名与第三产业产值排名高度吻合。2017年生产总值排名前五的为江汉区、武昌区、江岸区、洪山区和汉阳区,5个区的生产总值均在千亿元左右。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产值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汉阳区、东西湖临空区、江夏区、新洲区、青山区;第三产业产值排名前五的区为江汉区、武昌区、江岸区、洪山区、硚口区。如图2所示,各区生产总值排名与第三产业产值排名高度吻合,除汉阳区和青山区以外,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77%,江汉区第三产业占比达到93.45%。

(2)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并驾齐驱。从经济增速来看,2013—2018年,黄陂区、新洲区和东西湖临空区3个新城区和江岸区、洪山区、武昌区、江汉区4个中心城区的经济增长超过10%。2018年,武汉市有7个区的GDP超过千亿元,包含2个新城区和5个中心城区。这两项指标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发展势头旗鼓相当,新城区的经济实力并不弱于中心城区。

(3)高端产业集中于中心城区,低端产业向周边转移。从武汉市各辖区的产业布局来看(见表1),商贸金融、健康服务、信息科技等高端产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新洲区、黄陂区和东西湖临空区依托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低端产业向周边发展的局势。其中,处于汉口的江汉区、江岸区和硚口区一直以来是主要的商贸集散之地,通过改造旧城,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已发展成为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金融贸易和商业服务中心;武昌区和洪山区汇聚了众多高等学府,教育资源丰富,围绕高校打造了多个高校经济带。青山区以钢铁制造、石油化工和环保三大产业为主。

2 武汉市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2.1 产业结构分布失衡,发展动力不足

2018年,武汉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特征。但第三产业产值为7 000多亿元,但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北、上、广、深”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产业为主[5],而武汉市仍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其中,以交通运输、计算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占据一半的比例。新兴服务业在近年有加快发展的趋势,但总体规模偏小。

分区域来看,汉阳区和青山区虽是中心城区,但发展动力稍显不足。汉阳区制造业比重较高,其中受经济影响较大的汽车行业,近两年的增速明显下降;青山区以钢铁制造和石油化工为主要支柱,而受全球性疫情的影响,钢铁需求锐减,产能过剩。青山区工业污染严重,仅靠传统企业难以持续驱动经济发展[6]。同时,以光电子、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突出的效应,造成武汉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尚未形成武汉产业发展的特色,第三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

2.2 产业规模均衡,缺乏引领企业

武汉拥有一批影响力强的企业,例如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卓尔控股集团、人福医药、武商集团等,均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其资产规模、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均达到一定水平。以上企业分属于武汉不同区域,2018年,除硚口区,其他中心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千亿元,既没有特别突出的区域,也没有特别落后的区域,产业分布均匀,造成武汉多中心产业均衡发展的局面。同时,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企业相比,武汉企业的整体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体现在技术水平、行业标准、品牌文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7],都没有突出的亮点。

2.3 产业规划不协调,未形成产业链

武汉市区域空间产业布局表明,区域间存在较多产业重叠现象,产业规划不协调,并未形成错位竞争和产业链。例如,江夏区规划建设郑店生物医药产业园、庙山医疗器械产业区和五里界健康养老产业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硚口区也规划了健康产业,汉阳区以九州通集团为核心,其健康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江夏与硚口和汉阳在地理位置上并不是相连的,3个区同时发展健康产业,明显存在产业重叠、规划不协调的问题。

3 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

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8]。武汉市应充分认识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层面,进一步梳理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本研究基于武汉市产业结构、规模和区域分布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策略建议。

3.1 深挖区域优势,使优势产业向高端延伸

武汉市区域之间产业资源和传统性功能定位明晰。应深挖各区域现有资源,在传统优势基础之上结合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性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的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但武汉高校毕业生流失比较严重,可以从就业补助、购房资助等方面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真正利用好武汉市的教育资源,打造出“创新高地”。汉阳区、汉南区和蔡甸区的汽车产业和健康产业优势突出,一方面可以围绕汽车产业进行配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同时可延伸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等;另一方面可以围绕传统的健康医疗,打造高端医疗中心和医技研发中心,使全产业向高端延伸。青山区以钢铁制造和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结合环保产业,可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智能化改造,用“智造”代替“制造”。

3.2 明确区域重心,多中心功能互补

武汉市区域均衡发展,区域之间没有突出优势,这是武汉多中心发展的特色,应将特色转为优势,明确各区域发展的重心,实现多中心功能互补。统筹考虑各区域地理区位和现有产业,集中资源推动重点产业的发展。江汉区、武昌区、江岸区、洪山区、硚口区5个中心城区受地理空间的限制,不适合发展工业,应继续加强第三产业的投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东西湖临空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地处于远城区,第二产业发展空间大,可以采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策略。汉阳区在各区中发展最为平均,有较强的工业水平,但仅仅定位于工业制造不足以凸显汉阳区的地理优势,应该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

3.3 形成区域合力,拓展区域间产业链互补延伸

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分散和分块化特征,应统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形成区域合力。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既带来了对传统产业的挑战,也孕育着极大的商机。武汉市应整合协调区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交通连接、功能联动、产业联盟的方式,拓展区域间产业链互补延伸。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心城区不可能有大的颠覆式产业空间布局,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高端产业,转移低端产业,延伸产业链。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产业发展的空间最大的潜力一定在新城区,因此需要提早为未来产业谋划和布局,做好产业规划,形成功能互补、重点突出的局面,避免蔓延式发展。

注 释

①汉南区主要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武汉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一级人民政府,所辖街道仍属于蔡甸区行政范围内,缺乏单独的统计数据。

参 考 文 献

[1]张璇.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研究[J].理论月刊,2016(4):107-111.

[2]洪旗.多位院士专家分析武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N].长江日报,2016-05-09(2).

[3]姜焕叶.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及建议[N].湖北日报,2019-11-08(11).

[4]吴一洲,赖世刚,吴次芳.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J].城市规划,2016,40(6):23-31.

[5]袁航,朱承亮.国家高新区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8(8):60-77.

[6]郭凯明,杭静,颜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7,52(3):32-46.

[7]范庆泉,储成君,高佳宁.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6):84-94.

[8]陈秀英,刘胜.智能制造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13):121-124.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武汉市
元宇宙价值链与产业政策研究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江西省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
太阳“跟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