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苡芯
零食既是社交神器,也是缓解压力、抵御孤独的最佳“陪伴食物”,越来越多的人对零食上瘾。然而,这种成瘾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现代人与日俱增的心理压力。
一包零食可以发挥什么样的效用?是小朋友间促进友谊的“神器”,怀念童年无忌的情怀寄托?或者是看剧、看球赛的最佳伴侣,闲来无事打发嘴皮的小玩意儿?
探究爱吃零食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就会发现一包零食对人们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的“味道”,或许已抵达我们的身体及心理层面,成为越来越戒不掉的一种“瘾”。
在这种“瘾”中,透露了人们的社交障碍、生活压力、未知的身体本能,以及自己都难以意识的负面情绪。
零食社交是
成年人打破孤独与僵局的路径
“好丽友,好朋友”“你一半我一半,你是我的好伙伴”……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这两句分别来自好丽友派和旺旺碎碎冰的广告语,让“零食友谊”在少儿群体间流行。一句“你在吃什么?分我一点吧”,就可以搭起两个小朋友间的友谊桥梁。
近年来,随着零食产业的发展、零食种类的增多,分享零食也在成年人的交往场景中流行,吃零食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的社交方式。办公室小卖部、零食自动售货机的盛行,就是零食社交释放潜力的信号。
据公开数据,由于白领阶层消费膨胀,仅2017年上半年,无人自助销售领域的各类项目累计融资金额逼近30亿元。
众多零食商家嗅到了零食社交的商机,以改良包装或食品样态的方式来迎合市场。
2015年,良品铺子推出一款名为“来往饼”的社交零食,这种零食从包装到产品功能,均由粉丝投票决定。内置的鹅毛笔,鼓励消费者将心意写在独立包装的薄饼上,将之作为一种沟通介质,从而达到社交目的。
2016年,乐事打着“一起来分享吧”的广告语,推出一款名为Tear'n'Share(撕开并分享)的薯片。与乐事薯片的经典大长条包装不同,这是一款迷你版薯片,撕开包装后可立在桌上,便于随时拿取,避免了以往需将手探到一定深度才能拿到薯片的尴尬。
更多零食品牌也打着零食社交的旗号入场。
2017年,单身粮食品科技公司创立“单身狗粮”品牌,针对单身人群打造社群活动,除了卖零食,还举办了单身人群徒步活动、单身人群party,或打造以单身文化为主题的便利快闪店。创立仅两年,单身狗粮的销售额就高达2亿元。
跨国糖果、食品饮料综合企业亿滋国际的全球创新总监吉尔·霍斯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破零食社交的商机:“随着吃零食日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分享零食就成为创建和增强社交体验的男一种重要方式。即便是一个人吃零食,消费者也在寻找避免‘一人饮酒醉的孤立感觉。”
事实上,在传统社交模式中,正餐总是被赋予很多意义,比如仪式感和餐食准备等。而这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心力、金钱与时间,社交障碍或社交负担因此逐渐形成。
相比之下,分享零食没有预见性和目的性,让人感到轻松。一个下午茶的小蛋糕可以缓和紧张的会议气氛,一块饼干、一把瓜子、一颗糖果,亦可以在结识新朋友时发挥微妙作用。久而久之,零食也就成为成年人打破孤独与僵局的重要方式之一。
零食是疏解情绪的“良药”。也是制造情绪的“元凶”
如上所言,拿起零食,就會形成社交的外部环境;但撕开零食的内包装后,另—个关于自我的内在世界也昭然若揭。
著有《吃与喝的心理学》的美国心理学家A.W.洛格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类和其他动物本能地知道哪些食物的热量含量较高,且喜欢吃这些食物。零食所蕴含的高热量,就对影响人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当面对可怕的真相、需要承担责任、害怕孤独时,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高脂肪的零食塞进胃里,以压住恐惧和不安的情绪。
美国查普曼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博士朵琳·芙秋称,这是因为高脂肪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比低脂肪食物要长得多,通过填满胃,可以阻断他们对于空虚、痛苦情绪的意识,比如食用炸鸡、炸薯条、炸洋葱圈等油炸食品。“一旦胃里的食物被排空,他们又会对高脂肪的食物重新产生渴望。”
于是,零食成为人们用于排解情绪的“良药”。但与此同时,朵琳·芙秋明确指出,零食也是制造人们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
在一次研讨会上,朵琳·芙秋遇到一位认为所有男人都会背叛和欺骗她的女性,她总在想:“我太胖了,不可能长久留住一个男人的心。”
每当这位女士的未婚夫提出结婚时,她总是拒绝或转移话题,因此导致男方提出分手。在来研讨会前,这位女士连续三周狂吃包括零食在内的高脂肪食物,她对朵琳·芙秋说:“我想进入另一段感情,但又害怕再次被背叛。”
朵琳·芙秋称,事实上,渴望摄入高脂肪的人往往过着痛苦的生活,随着体重的增加,他们会感受到某种来自社会的排斥与偏见,包括同事的嘲笑、伴侣的负面评价,还会感到自己是个毫无存在感的人。“于是他们会吃更多的高脂肪食物,加剧孤单与空虚,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困境并非没有办法,丰富精神世界、分散对食物的注意力、加大运动量,都不失为有效的对策。而更重要的是摸清情绪的脉络,找到内心空虚的缘由。
“空虚和苦闷通常来源于未被解决的童年问题。”朵琳·芙秋提到,当人们陷入困境,不知道童年时期的哪些问题可能会触发自己的空虚感时,可以试着去探索“身上的哪些部位囤积了多余的脂肪”,也许可以获得答案。
心理治疗专家露易丝·海在《生命之重建:治愈你的身体》一书中提到,大腿上多余的脂肪源于“儿童时期的愤怒,尤其是对父亲的愤怒”,腹部多余的脂肪意味着“因为得不到呵护而感到愤怒”。
露易丝·海所给出的消除愤怒的方式是:“我把父亲视为一个没有爱的孩子,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原谅他,这样我们两个人就都解脱了。”
零食上瘾背后是满载的压力
对每一种零食的渴望背后,透露着不同的情绪与心境。感到沮丧时,你是否总想吃一口冰淇淋或奶油蛋糕?有压力的时候,巧克力、薯片、碳酸饮料总能成为你的“解压神器”?
有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年在巧克力上花费50亿美元,与花在减肥上的钱不相上下。朵琳·芙秋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巧克力在人们渴望的零食中始终排在首位,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很难戒掉对巧克力的“瘾”。“如果我能戒掉对巧克力的渴望,就能减肥成功。”朵琳·芙秋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话。
为何人们如此渴望巧克力?为何女性需要与自己对巧克力的欲望进行抗争?朵琳·芙秋在《食物与情绪:食欲背后的心理学》一书中给出了理由。
巧克力中蕴含的化学物质与我们感受到浪漫爱情时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相同,均为苯乙胺,所以,对于尤其需要爱与依赖的女性来说,巧克力营造了被爱、被珍惜和被理解的感觉。与男性相比,因为抑郁而寻求帮助的女性较多,巧克力也是一种可以短暂抗抑郁的“药物”。
此外,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荷尔蒙水平波动使得体内血清素水平大为减少,导致暴躁、易怒、沮丧和焦虑。“血清素在控制睡眠、情绪、身体能量、食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严熏缺乏血清素就像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宿醉。”此时,一些女性就会强烈地想吃巧克力,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控制情绪。
零食的口感也可以对个体的焦虑情绪产生缓解作用。许多零食依赖者乃至暴食者,大多会产生“我并不是想吃零食或肚子饿,我只是嘴寂寞”的自我调侃,实则是对咀嚼有着渴望。
朵琳·芙秋解释道,当我们把所感受到的紧张和愤怒发泄在松脆的食物上,比如食用薯片、爆米花、饼干等零食时,牙齿咬碎食物发出的嘎嘣声总能让人们感受到安心、有力量。
很多人在正餐中节食失败,原因之一是食谱里没有提供足够的松脆食物来创造满足感。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有每天啃咬一些松脆食物的生理需求,于是,香脆可口的零食乘虚而入。“啃咬食物就像打沙袋,你终于可以把压力发泄在嘴里的‘猎物上。”朵琳·芙秋说。
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巡警曾带着他的零食困境走进朵琳·芙秋的办公室。这位巡警平时上夜班,负责在治安混乱的街道追捕醉鬼和罪犯。
每每工作至凌晨1點回家,妻儿都已入睡,唯一陪伴他的只有电视节目和一大袋薯片或椒盐卷饼。一年下来,他的体重增加了11公斤。“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吃薯片和椒盐卷饼,但是我还能做什么呢?独自喝闷酒吗?”
除了松脆的零食带来的咀嚼快感,甜食所带来的味蕾体验往往也是人们排泄苦闷与压力的一个重要出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项关于婴儿的研究表明,人类对糖果的喜好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地高。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婴儿可以得到他们选中的任何食物,绝大多数婴儿指向了其中最甜的食物——水果。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刚出生一天的婴儿,也更喜欢喝加糖的液体。
“我们现在渴望糖果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超市已经买不到真正香甜的水果。”朵琳·芙秋提到,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水果,大部分是人工催熟的,既没有加入食品添加剂的糖果可口,也没有足够的甜味满足生理的需求。
事实上,可靠、健康的水果完全可以替代糖果的地位。将水果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或将其用榨汁、烹饪等方式进行加工,感受水果给身体、皮肤、心态带来的变化,渐渐地,食用水果的习惯就会代替对糖果的欲望。
此类方法也适用于消减对加工类零食的食用冲动。朵琳·芙秋说:“我们的身体渴望食物甚至过度进食,是为了恢复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减少这种渴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聆听、信任和跟随内心的感受,并让这些声音指导你拥抱充满爱意的生活,拥有自由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都有权利感受爱和快乐,创造美好的事物,以及拥抱健康和成功。当你宣布和行使这些权利时,会充满感激之情,你的身体内部会感到和谐。这时,你就不再需要与自己的食欲进行斗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