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教出历史“真”滋味儿

2020-12-09 05:43胡余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1期

胡余发

[摘 要] 史料是解释历史现象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分析问题、探究史实的“拐杖”,所以在初中历史学习时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师应将多种不同的史料作为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教授依据史料时间等多种方法甄别史料的真伪,还原“真实”情境让学生从感性中生发理性思考,通过纵横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最终依据史料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现象。

[关键词] 文本史料;真实原则;具体情境;纵横联系;历史问题

史料记录了过去的人类活动的内容,针对史料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某段历史细节,认识历史人物、探究历史性质。史料是重构历史、认识历史的依据,如果要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就要引导其学会合理地收集、运用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处理好课本内容和补充史料之间的关系,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尊重真实和适度原则。只有合理运用史料,才能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更好地解决历史问题,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一、挖掘文本史料,适度补充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史料,并合理补充其他与之相关的史料,这样能让史料变得更丰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由于历史太过漫长,历史事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所以他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展开学习。此时教师要适当补充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展开学习。

“盛唐气象”的学习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思考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元性,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从唐朝的古诗词或绘画、艺术品中寻找和民族政策有关的内容,并展开交流互动。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认识到史料不仅仅是史书中的文字,还包括其他类型。如有学生发现许多经典的唐三彩作品中都有胡人的形象,还有骆驼等具有西域风格的事物出现,这说明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很好。还有学生发现岑参等唐朝诗人的笔下都写到胡地的风光,这些史料也间接地展现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时候再补充课本中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学生就能理解为何唐太宗得到了周边各族的认可和拥护,成为“天可汗”。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给学生提供史料,可以采用质疑、提问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给学生指明自主探究的方向,这样就能鼓励他们自主寻找相关史料,补充的效果就会更好。

二、遵循真实原则,判断甄别

在运用史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灵活运用史料解决各种问题,尝试甄别史料的真伪,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根据史料出现的时间探究史料的真伪,还可以根据同时代史料对照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其真伪。另外,尝试了解史料作者的生活背景,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其创作的真正意图,有助于展开甄别活动。在反复尝试后,学生对史料的掌控能力逐步提高。

学习“北宋的政治”时,了解陈桥驿兵变和北宋的建立,这是学习的重点内容。由于有不少学生都听过和其相关的历史故事,又或者从影视剧、评书中了解过相关内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史料是真实可信的,尝试甄别其真假。如引导学生阅读“烛影斧声”的故事,并要求学生评判其真实性:“在民间传说中说赵广义杀了自己的哥哥,大家认为这样的历史故事是否具有真实性呢?”学生发现:“这个故事最早出现于宋仁宗年间僧人文莹和尚创作的《续湘山野录》中,这根本就不是严肃的史书,所以不具有可信性。”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史官怎么可能记录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野史流传的故事也是有一定真实性的。”也有学生认为:“宋仁宗时代和事情发生的时间相隔很远,那么为何此前没有这样的故事呢?很可能是作者故意捏造的。”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史料实证方面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的真实性提出问题,逐步拓展思考的角度,这样学生就能逐渐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历史问题,他们对信息的掌控和理解能力随之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质疑,总结收集到的信息,进而获得理性感悟。

三、营造具体情境,发展思维

在使用史料时,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具体的情境,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激发历史情怀,从而发展其思维。由于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采用代入法,将自己想象成历史人物,思考处于其境地的时候该如何选择,这样学生就能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朝衰亡和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史料,并引导其尝试将史料内容用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促使他们思考唐朝衰亡的原因。如给学生展示《长恨歌》的片段,并给学生其他相关史料,鼓励学生探究当时真实的历史状况,并将其表演出来。又如给学生展示和唐朝土地兼并、百姓迁徙流亡相关的史料,尝试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入了唐朝的历史情境中,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状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历史想象是历史认识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构筑出相应的历史情境,然后尝试将各个历史情节描述得更为清楚准確。这样他们就能对各种历史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进入情境中,在感性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知。

四、加强纵横联系,形成体系

在运用史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对比,找到史料和史料之间的联系,这样他们能将各种史料整合在一起并形成体系,对史料的掌握也能更详细。由于初中生对复杂的历史概念、历史联系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直观的史料入手,逐步提炼出抽象的信息,然后进行整理,进而精确地理解各种历史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中。

“元朝的统治”中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点,就是了解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西藏、台湾的管辖。要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并形成知识网络,就要引导他们展开综合联系,将各种相关史料融合在一起。首先要求学生搜索一下中国各个历史朝代和西藏、台湾之间的联系,然后对比元朝的相关史料,看看这种联系是变得更密切了,还是更疏远了。此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引导学生搜索元朝管理台湾和西藏的史料,说说元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就能形成纵横联系的体系,对元朝的统治有更全面的了解。如有学生认识到,元朝时期通过行省制度管理西藏和台湾,在管理西藏的时候还强化了对佛教的管理。这样他们便对相关的历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了区别记忆。

教师要避免直接引导学生记忆、背诵,这样容易让学生遗忘,构筑历史体系的效果也不牢靠。若能通过多元对比的方式进行反复分析,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再纳入新知识,这样他们就能像“滚雪球”一样逐步积累,进而展开知识建构。

五、解决历史问题,多元解释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学会科学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从而提升历史解释、历史理解等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阶段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一些简单直观、利于学生直接生成知识经验的教学活动,通过自制表格、采访调查等方法,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史料解决问题,对历史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

学习“明朝的灭亡”时,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学习的关键点。为了促使学生了解如何解决历史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寻找并整理史料的活动中。学生首先上网寻找和明朝灭亡有关的历史资料,然后按照事件、内外因、结果、影响等列出表格,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表格的内容展开科学分析,找到明朝灭亡的最直接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原因。最后结合史料进行总结,学生认识到:“明朝的中央集权社会制度使得社会遇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造成了明朝的灭亡。但是更直接的原因则是明朝百姓的负担过重,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还有学生补充了外部原因,认为清朝在关外施加巨大的压力,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这些想法,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展现出来并和学生交流,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促使学生具备历史时空概念,学会根据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各种史料获得历史知识、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要结合史料组织学生参加生动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并处理史料。

由于史料不等同于历史事实,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收集并使用史料,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正如英国教育家汤普森所说的,传统的历史教学知识在描述或解说一个认同或确定了的历史事实,但是很少深入运用各类史料。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就要引导學生科学地探究史料,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黄晓菊.例谈开发细节性史料资源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0(2).

[2]张鹃.史料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5).

[3]祁燕.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2020(10).

(责任编辑:吕 研)